【乙年.聖靈降臨期第十週‧週二】
【晚禱經課】
使徒行傳20章17-38節 保羅與同工們告別
【默想】
保羅知道往耶路撒冷可能會遇到患難,所以召集了以弗所教會的領袖在米利都會面,這段保羅自白的經課看了叫人感動,保羅不只是一位宣教者,同時也是一位滿有感情與牧養恩賜的牧者;他與會友一同為福音奮鬥,也栽培他們在真道中成長,更展示了他在事奉上聖潔的榜樣;他的關懷完全出自真情。現在雖然許多牧者受了諮商的訓練,甚至有些牧者也稱他所協助的會友為「當事人」,這樣作其實是有待反省的,因為「當事人」的稱呼背後,意味著輔助者與受助者間的關係是在診療室中使用的,好的輔助者可以同理心(empathy)的方式來協助受助者,但是卻不能情感涉入(involved),掛號時間以外這段契約關係就不存在了。但是牧職工作卻非如此,他要學習的同理心,卻與諮商師、社工師,或甚至醫師不盡相同。他是有情感的投入,他不只是以諮商的技巧「開導」會友,他也要支持、陪伴會友們走過一段艱難的路程。他不只是聆聽,也要教導(給予囑咐),他的關心並不止於協談室,更在隱密的禱告室。所以牧者盡心的牧養關顧常帶著眼淚事奉是不奇怪的事。不只是牧師,小組長、團契主席、新契友的關懷者在某個層次上也是如此。想想你在哪個層面參與了這種牧養關顧的工作呢?你與你關顧的人之間關係如何?陪你走過人生的其中一段旅程之後,你與你的牧者的關係如何?在你的信仰群體中,牧者與信徒可有培養這種關係?服事的人怎樣才可以不像雇工?信徒怎樣可以不像老闆?從保羅身上我們看到了怎樣的典範?從以弗所的信徒領袖身上,我們看到怎樣的教會?
【經文默想】
使徒行傳20章35節
我凡事給你們作榜樣,叫你們知道應當這樣勞苦,扶助軟弱的人,又當記念主耶穌的話,說:『施比受更為有福。』」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