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年.聖靈降臨期第十三週.週一】

【早禱經課】
耶利米書2章23-37節 以色列要蒙羞
【默想】
亡國前的猶大景況非常的惡劣,為解決國家的危機,朝中的親埃及派與親亞述派爭論不休(參第36節),社會的公義幾乎蕩然無存,弱勢的窮人非但得不到協助,更是被欺壓的對象,甚至生命都得不到保障(參第34節)。然而大部分的人並未覺醒,沒有意識到,危機的起因不只是政治的問題,更是信仰的問題,可惜提醒他們的先知也被殺害(參第30節),以致他們的社會,失去的群體的良心,因此他們還在自以為無辜(參第35節),甚至與上帝爭辯(「爭辯」也作「埋怨」),不覺得自己對不起上帝(參第23節)。但是上主透過先知提出了控訴,形容社會情況的敗壞,起因於他們信仰上的變質,猶大敬拜巴力—生殖與慾望的投射,順著情慾的驅動,百姓就像發了情的駱駝或野驢一樣,滿足地奔向巴力的崇拜。雖然他們以為只要向耶和華上帝獻祭,上主也就能滿意了,殊不知這樣腳踏多條船的情況,使得他們的信仰更加混亂,這樣的崇拜,更強化了自己的慾望,久而久之他們整個社會的實踐,就成了物慾橫流,弱肉強食的情況。其實,這種情況不只是在耶利米先知所處的時代,同時也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情況,只是所敬拜的「偶像」的表象不同罷了,私欲成了推動社會的基本力量,對上主的信仰被淘空之後,膚淺的信仰反而強化了不公義的社會結構。如果上帝已經放棄祂的百姓,祂也不必一而再地差遣先知提醒他們,只要直接進行審判就好了。請問你是否曾想過,儘管上帝定意要審判,伸張祂的公義,但祂也一再給我們機會?教會作為信仰的群體,應如何扮演「先知」的角色,傳遞真實的信仰,同時也讓人們明白及回應上帝的憐憫呢?
【經文默想】
耶利米書2章31節
這世代的人哪,你們要留意耶和華的話。我向以色列豈是曠野,或幽暗之地呢?我的百姓為何說:『我們脫離約束,不再歸向你了』?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