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君華牧師/撰
「聆聽上帝的話語,我們就需要一定程度的安靜,也就是身體、思想、心靈的安息」
── 羅雲.威廉斯 (Rowan Williams)
安靜是現代人很需要但不易學習,也常被誤解的課題。安靜有許多的同義詞,如靜默、安息、休息、獨處、靜篤等等。這些詞都指向單獨地、停下來,聲音靜止等的狀態。然而一個人停下來,一動也不動,是否就等而「安靜」呢?經驗有時候告訴我們,即使靜了下來,也停止了手邊的活動,但是我們的內心依然吵雜不已。
特別是不常安靜的人,若是突然被要求安靜下來時,當一切外在動作都停止之後,他的內心反而會格外的活躍,許多思緒開始飛揚,如脫韁的野馬,一些忘掉的瑣事也會從記憶的谷底浮了起來,如「某某人的電話一直沒有回覆..」、「電話費交了嗎?」…還有一些情緒與念頭不知從何處悄悄地在心頭興起,「我在作什麼?」、「他那時的話深深刺痛了我..」,有時也會有一些爭論或對話,「聖經不是說…」、「為什麼不靠信心…」等等。總之,人是「靜」了下來,但心靈卻仍在紛亂中,在這樣的情況下祈禱,會帶來的改變也很有限。
安靜、靜默是需要學習與操練的,我們至少先要預備一個外在相對可以安靜的地方,使我們可以不受環境的干擾、不因身體的不適而分心,能夠靜得下來的環境。當我們安排好了這樣外在的環境後,接著就要面對我們的內在狀況了。
前引文羅雲所說:「…身體、思想、心靈的安息…」,就是指要先讓這些內外的活動先先停止下來。「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上帝….」詩46:10,安息或休息都有「停止」的意思,把干擾我們專注與上主的交流的因素都停下來。於是我們不再扮演上帝,真正的相信並且將自己及所擔憂的事都交託給祂,相信祂都知道,且都已經在「處理」,我們把心靈裏的每個空間都讓給祂。整個心等候及敏感於祂的臨在。 為了讓我們的內心處於這樣的狀態,我們內心要因交託而放鬆。不但內心要放鬆,身體也要放鬆。身體的放鬆可以仰賴呼吸,可以採取一個舒適的祈禱姿勢,或有意識地要求身體的放鬆,使身體不會發出使我們分新的訊號。內心的放鬆,則需要複頌簡單的短禱,這是從沙漠教父時期就留下的智慧,複頌短禱,可使我們精神更集中,心神得以收斂,理智分析的活動也暫時歇息,情緒也不再起伏,複頌到了一定的程度,心靈就會慢慢地敏銳起來,在高度的專注下,一切是如此寧靜安詳的狀態,我們稱之為stillness,在這樣的情形下可以進一步閱讀及默想聖經了……(待續)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