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6日(晚禱) 【丙年.聖靈降臨期第十九週.週四】

【丙年.聖靈降臨期第十九週.週四】

2025年10月16日(晚禱) 【丙年(路加年).聖靈降臨期第十九週】每日三讀三禱運動

【經課】

使徒行傳17章22-34節 審判的日子已定

【默想】

亞略巴古的宣講是保羅在歐洲的第一次宣講,他的對象不是那些散居各地會堂裏的猶太人,而是一個完全不同於希伯來文化的族群。他身在一個異邦城市的市中心,也是帝國時期的政治中心(元老院議事廳),有法庭(公民大會或審判上訴的法院),也是宗教祭祀之所在(希臘神話的神明供奉場所),在這裏似乎一點「猶太因素」都沒有。所以保羅的宣講就沒有像在書信或在會堂裏所強調的重點,如「真正亞伯拉罕的信心」、「真正的割禮」等等。他是從創造宇宙萬物的上主講起,他從生命的源頭或生命的賜與者講起。他也指出人們(人性)在宗教上追尋的現實與不滿,其中「未識之神」就正好顯示他們對正在崇拜的神明的迷惘與不滿足,最後他的信息引向了死而復活的基督。顯然前半段點出了眾人的心聲,但是「死而復活」的基督成了他們的「絆腳石」,儘管未得到大多數人的迴響,但有一些人願意,也有興趣進一步探討保羅所講的道理。這段經文讓我們看到保羅隨著文化的不同,靈活地調整了他福音表述的進路。經文顯示沒有帶來所謂的「福音大爆炸」,但是他的確在歐洲撒下了福音的種子,有人開始從「未識之神」出發,找尋宇宙萬物的創造者。我們也看到在不同的文化中,都有福音的機會,以及可與福音接軌的元素,這或許就是上帝「先行的恩典」吧!請問在你所生存的現代社會或當代文化中,有哪些可與福音接軌的元素?

【經文默想】

使徒行傳17章30-31節
世人蒙昧無知的時候,上帝並不追究,如今卻吩咐各處的人都要悔改。因為他已經定了日子,要藉着他所設立的人按公義審判天下,並且使他從死人中復活,給萬人作可信的憑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