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年.合時儀文 18 (常年期 23)

丙年(路加年).合時儀文 18 (常年期 23)

,
  • 週四
  • 週五
  • 週六
  • 主日
  • 週一
  • 週二
  • 週三

【文字內容】

  • 經課一
  • 詩篇
  • 經課二

耶利米書15章10-21節 先知抱怨,上主堅持

【默想】

讓我們先在今天的經文中揣摩先知耶利米的心情,他所遭受的一切迫害,緣起於他順服上主的差遣。當遇到危機與心理的衝突時,他只能依靠差遣他的主。上主要先知傳遞的是有關他的國家要滅亡,族人要被擄到外地的信息,這與先知對他國家、百姓的愛之間有所衝突,這也使他在族群中成為了不受歡迎的人物,甚至受盡了凌辱。當耶利米認真看待上主的話語,想從上主那裏尋求困境的解答時,卻看到自己的國家不順服的行徑,即明白這是遭致種種的劫難的主要原因。這一切不就是因為他們自己的悖逆行徑,且屢勸不聽上主提醒的結果嗎?你想先知的心情會是何等地難過、矛盾及受傷。上主似乎有意讓先知帶著這樣的心情,以及他的人格特質,來傳遞祂的心意,同時也反映了上主難過的心情,耶利米那久久不能痊癒的傷痕,讓我們理解到上主受傷的心。請問,面對當代的情境,你是否能夠體會上主的心情嗎?

【經文默想】

耶利米書15章18節
我的痛苦為何長久不止呢?我的傷痕為何無法可醫,不能痊癒呢?難道你以詭詐待我,像流乾的河道嗎?

詩篇139篇1-6,13-18節 上主已鑒察我

【默想】

請閱讀經文後,安靜默想,
有哪句話或哪一個詞你特別有感觸,
就以此領悟作為祈禱。

腓立比書2章25-30節 接待忠僕回家

【默想】

經文再次顯示了保羅的牧者心腸,他不只是關心工作,或只關顧牧養他的會友、初信的人或傳福音的對象等等。同時也關心他的同工們、後進、晚輩及隊友們。因為宣教的團體,在奔波中無法提供較好的照料給生病或倒下來的同工,所以保羅託付給他所信任的教會來照顧他的同工,教會也欣然願意照顧這位為了宣教「不顧性命,幾乎致死」的同工。這是多好的事,他們沒有合約,或許也沒有訂定什麼撫卹照顧的制度或辦法,他們有的就是彼此信任,及在基督裏的愛心。在現代社會中,往往教會也會訂定一些照顧牧者的制度或辦法,一方面使牧者沒有後顧之憂,全心事奉,但也會有另一個隱憂,有些教會訂定辦法,只是為了要限制對牧者的「福利開支」,理性化地控制預算與支出。其結果是教會機構化,將有需要、或意外生病的牧者,以與「制度不符」而迴避關心或照料的付出。要不就是在制度下,以冷冰冰的「盡勞雇關係」的義務概念下,缺乏溫暖的關懷,使同工感受不到上帝藉著堂會所帶來安慰,這樣的心態也正是會友對恩典的信心與同工的關係形式化的後果。你的教會是如何對待牧者呢?除了生病的照料外,是否也透過一些措施或行動使牧者不致在消耗中事奉,而讓他們有相對健康的身體,受到關心的服事環境?是否能讓他們在沒有後顧之憂下,全心投入事奉呢?

【經文默想】

腓立比書2章29-30節
故此,你們要在主裏歡歡喜喜地接待他,而且要尊重這樣的人,因他為做基督的工作不顧性命,幾乎至死,為要補足你們供應我不夠的地方。

【文字內容】

  • 經課一
  • 詩篇
  • 經課二

耶利米書16章14節至17章4節 審判後的修復

【默想】

從脈絡中我們可以看到,「隨從別的神…不遵守上主的律法…隨從自己頑梗的惡心行事…」這是上主對以色列人發怒的原因,這也引發了上主「必不向他們施恩」的理由。然而,我們行事或抉擇人生的方向,是隨從上主及其律法的精神,抑或是我們自己的私慾呢?律法並不是一些規條而已,而是要活出一個上主子民的生命特質。若是決定要活出上主子民的生命特質,就可能會有不順利之處,但是請不要懼怕,「上主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的保障,是我們危難時的避難所」,我們可以趁著逆境,經歷(知道)上主的手和能力(21節);請想想此刻你在什麼事上需要上主的保障與力量呢?

【經文默想】

耶利米書16章19節
耶和華啊,你是我的力量,是我的保障,在患難之日是我的避難所。列國的人必從地極來到你這裏,說:「我們祖先所承受的,不過是虛假,是虛空無益之物。

詩篇139篇1-6,13-18節 上主已鑒察我

【默想】

請閱讀經文後,安靜默想,
有哪句話或哪一個詞你特別有感觸,
就以此領悟作為祈禱。

歌羅西書4章7-17節 親愛忠心的弟兄

【默想】

在給歌羅西教會的信中,保羅插入了這一段的問候,提到了他的同工們,讓會友也知道他同工們的辛勞,不會獨攬一切的光環在自己的身上。甚至在獄中,保羅還是對他的同工念念不忘,向教會舉薦他們,促成在事奉裏美好的關係與連結。信中提到曾經脫隊的馬可也回到了保羅的團隊,如今也常到獄中陪伴他,這是何等美好的同工關係,也顯示保羅的胸襟,他不因為過去的不愉快而記仇。這一切和諧的關係,其實建立在他們與上帝密切的關係,他們都是聖靈充滿的人,聖靈的工作就是帶來合一、團結。有的宣教團體,雖然常常提到聖靈的恩賜,但內部卻彼此不信任,紛爭頻傳,這絕對不會是一個「屬靈」的團隊。這樣的團隊也很難帶出真正「牧養」的果效,頂多只是「傳銷」成功而已。請問你的服事團隊,同工間的關係,你覺得滿意嗎?你覺得有何可以增進彼此關係的行動呢?

【經文默想】

歌羅西書4章12節
有一位你們那裏的人,作基督耶穌僕人的以巴弗問候你們。他禱告的時候常為你們竭力祈求,願你們能站穩而成熟,充分確信上帝一切的旨意。

【文字內容】

  • 經課一
  • 詩篇
  • 經課二

耶利米書17章14-27節 上主牧養以色列

【默想】

今天的經文分為兩個部分,前半部第14-18節是先知的心聲,他因為順服上主的呼召,沒有迴避成為上主的牧人,傳遞國人悲慘結局的信息,然而這卻使得他飽受到族人的攻擊,他們拒絕悔改使他感到心痛與受傷,所以經文一開始就是他期待被醫治、希望傷害得以痊癒的呼聲。他一方面希望不至於因為自己的信息沒有實現而蒙羞,所以想要那些攻擊他的人,遭到報應;另一方面希望上主為他伸張正義,但心靈的深處,卻又不真的希望那痛苦的結局真的臨到他的國家。在他痛苦呼求之際,上主又讓他去先向百姓傳講信息,這是經文的下半部,也就是第19-27節,他呼籲百姓要回歸到律法的精神下生活。所以他以十誡中守安息日為例,希望百姓有具體的行動來表達內心的回轉。請問,今日你會用什麼樣具體的行動來表達你心中對主呼召的回應呢?

【經文默想】

耶利米書17章21-22節
耶和華如此說:你們要謹慎,不可在安息日挑甚麼擔子進入耶路撒冷的城門也不可在安息日從家中挑擔子出去。無論何工都不可做,只要以安息日為聖日正如我所吩咐你們祖先的。

詩篇139篇1-6,13-18節 上主已鑒察我

【默想】

請閱讀經文後,安靜默想,
有哪句話或哪一個詞你特別有感觸,
就以此領悟作為祈禱。

馬太福音10章34-42節 門徒代價

【默想】

耶穌呼籲人放下一切地跟隨他,這是福音書中最重的課題,往往也是福音書寫作的目的。人們不可能認識基督而無動於衷,或沒有任何價值觀的改變,生命的優先順序一定會因認識基督而有所調整。回應這個看似艱難的呼召,卻是一切靈性生命改變的起步,也是所有靈修操練的核心。使人回應這個呼召其實是教會生活中牧者牧養的結果或目標,因為背起十架不是一個浪漫的行動,而是要計算代價,然後才能不計一切地跟隨主。經文另一個重點就是「接待」,因為放下一切的門徒,自然可以主的名義接待其他的門徒,或是社會中不起眼的「小子」。你是否曾認真地考慮主耶穌的呼召—「背起你的十架來跟從我」?你如何回應這個神聖的呼召?

【經文默想】

馬太福音10章38節
不背自己的十字架跟從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

【文字內容】

  • 經課一
    啟應文
  • 經課二
  • 福音書

耶利米書18章1-11節 上帝要陶造以色列
詩篇139篇1-6,13-18節 上主已鑒察我

【默想】

上主要先知親自到陶匠的工場,從陶匠製造陶器的過程中,明白上主的心意。柔軟、沒有什麼價值的陶土,要成為有用的器皿之前。先要經過陶匠的手,在轉盤中經由他的手藝,不斷地捏造,才能使它成形,再經過窯燒的過程,終能定型成為堅固可用的器皿。這個過程猶如我們是陶土,經過上主的手陶造,使我們被形塑成為祂心中的器皿,再經過「火」的鍛鍊,最後才能成為有價值、可以被使用的器皿,存在也就有了價值。若你亦如上主手中的陶土,上主是陶匠,在過去的經驗裡,上主把你捏成怎樣的器皿呢?在實際的人生經歷中,祂是通過怎樣的方式來陶造你?你又期望自己是怎樣的器皿呢?

【經文默想】

耶利米書18章6節
以色列家啊,我待你們豈不能像這陶匠弄泥嗎?以色列家,看哪,泥在陶匠的手中怎樣,你們在我的手中也怎樣。這是耶和華說的。

腓利門書1章1-21節 保羅呼籲接納阿尼西謀

【默想】

這封信是使徒保羅為了脫逃的奴隸阿尼西謀,向舊日的同工腓利門求情。這封信顯示了保羅即使在獄中也不停止地引人歸主,阿尼西謀就是他在獄中結的果子,一如腓利門過去也是他結的果子。雖然在過去社會的觀念中,奴隸的脫逃是嚴重的過犯,若不嚴懲,將會動搖了當時社會階層的結構。當時的保羅雖然在這一方面沒有超越時代的眼光,反對奴隸制度,但是在信徒當中,雇主與奴隸一同聚會,同稱為弟兄,在當時已經是「革命性」或非常前衛的行為了。保羅要腓利門重新接待阿尼西謀,如同接待保羅自己一樣,行文間顯露了保羅無私的愛心與智慧,相信腓利門日後一定會善待這位脫逃者,不會報復。另一方面,阿尼西謀願意回到腓利門家,也是一個冒險,需要信心才能回去,他相信此刻上帝接納他,同是蒙恩的雇主也必會不計前嫌地接納他。這對他而言,信心又往前邁進了一大步。這樣的關係真是美好,一切都是福音的果效。請問你的信仰生活常常經歷這樣「萬事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著益處」的福音的果效嗎?

【經文默想】

腓利門書1章6節
願你與人分享信心的時候,能產生功效,讓人知道我們所行的各樣善事都是為基督做的。

路加福音14章25-33節 撇下所有跟隨主

【默想】

經文再次提醒我們,因為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邀請,要我們計算一切之後,才能不計一切地跟隨基督——也就是那位背著羞辱與痛苦十架的耶穌。要「計算」一切,表示這不是單單情感作用下的抉擇,這是一切生命徹底的「計算」。這更是一次重大的信心功課,所作出的決定,是一個重大、關乎整個人生方向的決定。要人以跟隨基督作為生命的首要目標,以基督作為唯一學習的典範,以十字架為唯一光榮的記號。這樣的跟隨者才能在這個時代產生影響力,他們才能有力地邀請人參與門徒的行列,也一起來跟隨主。門徒不是站在十字路口向過客指出方向的,門徒是走在前面,猶如牧者走在羊的前面,引領人也不計一切地跟隨基督,這樣的門徒不會成為失去了味道的鹽。你覺得在我們的時代,門徒應如何活出基督跟隨者的生活見證呢?如何以我們的生活為基礎,靠著主邀請人也加入跟隨耶穌的隊伍呢?

【經文默想】

路加福音14章33節
這樣,你們無論甚麼人,若不撇下一切所有的,就不能作我的門徒。

【文字內容】

  • 經課一
  • 詩篇
  • 經課二

耶利米書18章12-23節 偶像崇拜盛行

【默想】

今天的經文明顯地分為上下兩段,第一段是第12-17節,是上主藉著先知提出了控訴:「我的百姓竟忘記我,向那虛無的..」,以色列與猶大是與上主立約的子民,他們經歷了上主的恩典及引領,一路相隨,歷經曠野,才來到這片應許給他們得以生存的土地。如今他們竟然如無知善變的少女(和合本舊版譯為「子民」),領受了恩典後,竟然說變就變。遠處的黎巴嫩山頂融雪後流下的水,千年來源源不斷地流入大河中,然而以色列-猶大卻如此輕易地變心。尤有甚者,這個背叛竟然是為了沒有價值和無意義的「虛無」之物。上主藉著先知指責他們:膜拜偶像如同為了「虛無」而獻上了上主所賜的生命,浪費了上主給他們的恩典。他們只為了眼前短暫的利益、自身慾望的投射,而獻上了自己寶貴的歲月,他們要為這樣的後果而付出代價—地要荒涼,族群要崩解,這使得上主感到非常的難過。上主的難過也是耶利米先知的難過,他預示了他們愚蠢背約的後果,卻遭來社會主流菁英的攻擊。有的用言語攻擊他(如同現代的網路出征),有的用宗教的勢力,透過講台膚淺的解釋律法,譁眾取寵的講論,發起民眾控告他等等,欲將他的信息邊緣化,人設崩壞,甚至找理由將他除之而後快。所以從第18-23節是耶利米向上主的申訴,這段經文是以哀歌的形式寫成,其中所禱告的內容,充滿了哀怨及報復的心情,與新約聖經寬恕仇敵的教導並不相符,然而,這類哀歌的傳統,讓我們感到「其情可憫,但不可效法」來回應他的心情。我們可以同理先知受到攻擊時的無助、孤單、憤恨與不平,同時也不忘記上主顯示出祂有更長遠的計畫,所以祂容忍這段經歷,讓他們自行承擔後果的同時,也預備了更大的恩典。日後我們看到猶大經歷了背叛、被擄、離鄉到歸回、返鄉、重建、再到彌賽亞的降生,至終恩典得以擴及萬民…等等,從最不可能到最大的可能。現在我們看這些時,視為理所當然,但是在耶利米的時代,其所處的氛圍,他一時間無法看穿上主救贖的全貌,即便是現在的我們又何嘗能看出上主救贖計畫的全貌呢?倒是今天的經文中「我的百姓竟忘記我,向那虛無的..」值得我們認真反省,我們千萬不要自以為我們不會犯同樣的錯誤。「虛無」不只是普通的偶像崇拜,更是指在創造萬物的上主以外,沒有值得我們委身的對象,也就是說委身在上主以外的,都是崇拜虛無。虛無甚至會以宗教的面具,或「屬靈的功利」來掩飾自己,使我們好像在事奉上主,其實是自己慾望的投射。請安靜想想,你是否「忘記」了,委身與我們立約的上主?

【經文默想】

耶利米書18章15節
我的百姓竟忘記我,向那虛無的神明燒香,它們使百姓在所行的路上、在古道上絆跌,去行未修築的斜路。

詩篇2篇 如同陶匠手中的器皿

【默想】

請閱讀經文後,安靜默想,
有哪句話或哪一個詞你特別有感觸,
就以此領悟作為祈禱。

提摩太前書3章14節至4章5節 教會生活的舉止

【默想】

提摩太前書在保羅書信的分類中是屬於「教牧書信」,在今天經文的第15節中提到「…可以知道在上帝的家中該怎樣做…」,這可以說就是教牧書信的寫作目的,教導我們要如何過教會生活。首先,要對「教會是什麼?」有基本的認知。保羅讓我們先瞭解到教會是「家」(原文是oikos),在上帝的家庭裏,其中的家人(或成員)是回應上帝的呼召而組成的群體,因為教會一詞原文為ekklesia,所以英文教會一詞,也會用ecclesia,或ecclesiastical等字來表達,意義是指上主(耶和華)所召集的會。所以教會是一群回應上帝召集的人們所組成的家。類比的想像是一般的家庭,以及在聖殿前回應祭司的號角聲,而聚集在一起過節的百姓們。這兩個意念必須要一起考量,因為家人表示有一種密切的關係,不是烏合之眾。「回應召集」表示我們的共同點是順服、事奉呼召我們的上主。因此保羅用一首詩歌來形容這種狀況:「大哉!敬虔的奧祕,無人不以為然:上帝在肉身顯現,被聖靈稱義,被天使看見,被傳於外邦,被世人信服,被接在榮耀裏。」(舊版和合本的第16節)。這首詩讓我們瞭解教會是個「奧秘」,其中的人們不能完全明白,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但是我們卻都能感受到同一事,就是:上帝在我們中間,使我們形成一個家(團契或群體)。上帝在基督裏,基督是教會的頭(元首),我們是基督的身體,唯有從我們在教會的生活中彰顯出基督來,人們也才能從基督裏認識上帝。聖靈在其中保持教會的團契與聖潔,世人因此也能認出這是來自天上的奧秘,連天上的使者也都在觀看著這個奧秘的發展,最後這個群體,也要如基督般被接到上帝的榮耀中。所以如果這個奧秘是關鍵到上主救贖的大計,那麼惡者就會無所不用其極地要阻擋與破壞(請留意撒旦的名字,也有「阻擋者」的意思),牠會誘惑、製造逼迫、假冒天使、偽裝敬虔,甚至以敬虔的名義,屬靈的外觀來迷惑信徒,所以我們要分辨,要互相提醒,更要熟悉上帝的話,也就是聖經,常常祈禱,靠聖靈保持聖潔。這樣才能使我們持守對上主的忠信,直到我們向主交帳的時刻。請問你的教會生活,除了一起崇拜外,你們的團契生活是否能一同學習主的道,使你們對真理能夠與日俱增的熟悉?你們是否與教會中的弟兄姊妹一同分享主裏的友誼,使你們能夠坦然地相互提醒,彼此鼓勵,讓愛的實踐更加具體?你們是否一起靈修、崇拜,使你們與主的關係真實及深切?這些都關乎著我們是否能從上主的奧秘中,不斷體貼上主的心意,以致得著生命的賞賜,活出生命的意義。

【經文默想】

提摩太前書3章16節
敬虔的奧祕是公認為偉大的:上帝在肉身顯現,被聖靈稱義,被天使看見,被傳於外邦,被世人信服,被接在榮耀裏。

【文字內容】

  • 經課一
  • 詩篇
  • 經課二

耶利米書19章1-15節 陶匠破碎的瓦器

【默想】

上主差遣耶利米以一種行動劇的方式,將百姓的領袖如祭司、長老等人帶到城外的欣嫩子谷,垃圾場邊上一個稱為「哈珥西」的地方,這可能是一個丟棄無用瓦片的地方。耶利米先知在百姓與領袖們面前,打碎那些買來的陶匠手工貴重的瓷瓶,象徵上主也要如此打碎他們這個城市,崩解這群百姓所組成的社會。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可以從欣嫩子谷中找到,讓他們無言以對。就是這群百姓,以及這些領袖,曾在那裏敬拜巴力,甚至以活人獻為祭,也就是以他們的子女們為祭物,將他們焚燒在欣嫩子谷,以示效忠,於是那地方成了「殺戮谷」。這種錯誤的宗教,扭曲的信仰,也帶來了殘酷的後果,使人為了慾望而泯滅了人性。此刻也請我們一同來反省,無論你是一般的會友、信徒或是教會的領袖、牧者,我們信仰的生活或實踐是使得我們更體貼上帝的心意,更能夠憐憫人(無論是精神上的、生理上的,或是靈性上的痛苦),或是更有憐憫的行動?還是我們是更容易論斷、冷漠,崇拜與行善更加形式化呢?我們更能承擔、付代價?還是永遠只能獻上「多餘」的?我們的信仰實踐是否使我們能活出創造主所期待「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還是人味盡失,漠視人性的扭曲?

【經文默想】

耶利米書19章5節
他們建造巴力的丘壇,要在火中焚燒自己的兒女,作為燔祭獻給巴力。這不是我命令的,不是我吩咐的,我心裏也從來沒有想過。

詩篇2篇 如同陶匠手中的器皿

【默想】

請閱讀經文後,安靜默想,
有哪句話或哪一個詞你特別有感觸,
就以此領悟作為祈禱。

提摩太前書4章6-16節 基督耶穌的好執事

【默想】

歷代都有人在教會中混亂真理的教導,這些人往往看似比別人更敬虔,看起來禁戒的事很多,好像很尊重或敬畏上主,甚至予人比上帝還「屬靈」的印象。其實他們這種表現反而使得人與上主的距離更遠,讓人以為上主是遙不可及的,而且只喜歡那些「怪裡怪氣」的人。所以在教會作領袖的,有責任要作出正確的教導,讓會友明白與重視上主真正的要求,遠離上主所厭惡的事,使人們對上主充滿喜悅與感激。你可曾考慮過使自己成為「那能教導別人的人」嗎?如果願意的話,你會如何預備自己成為那樣的引導者呢?

【經文默想】

提摩太前書4章16節
要謹慎自己和自己的教導,要在這些事上恆心,因為這樣做,既能救自己,又能救聽你的人。

【文字內容】

  • 經課一
  • 詩篇
  • 經課二

耶利米書20章1-18節 先知的哀歌

【默想】

今天的經文顯示了先知心中的痛苦。今天他傳講信息不像之前在欣嫩子谷的瓦片那場講論來得順利,因為他來到了聖殿,在當時宗教領袖看來這是一種「侵門踏戶」的行為,所以這次他們就立即採取反制,直接將他關起來。這讓我們想到耶穌潔淨聖殿時的情景,耶穌當時的行動也種下了祂上十架的種子。耶利米在關押中斥責祭司的總管,他們和百姓們將要受到「四面的驚嚇」。然而他自己的心也同樣地起了一陣陣的波瀾,從接下來他向上主的禱告中,就顯示出了他的矛盾與掙扎。他不忍了,他直接言明,覺得自己好像被上主所欺哄了,儘管他忠心地履行他的呼召,傳講上主要他傳講的信息,然而他非但沒有因此更受到尊重,反而因此招來種種人身的攻擊、各樣的戲弄與羞辱。他真的想不再傳講了,他甚至要下決心:「..我不再提耶和華,也不再奉他的名講論..」但是他又感到「有燒着的火悶在我骨中,我忍受不住,不能自禁。」(第9節)你想他所感到的「在我骨中燒著的火」是什麼樣的火呢?可能是一種連他自己也感受到的使命感嗎?看來好像是的,所以他又說道:「…耶和華與我同在,好像可怕的勇士。因此,迫害我的都絆跌,不能得勝…」(第11節),他同時也讚美上主說:「你們要向耶和華唱歌!要讚美耶和華!因他救了窮人的性命脫離惡人的手」 (第13節)但卻矛盾地,接著他又咒詛起自己的生辰。我們可以盡最大的能力體會先知複雜的心情,當一個事奉的人心中充滿使命感,可是外在的環境卻是那麼艱辛,彷彿在打一場無法勝利的戰,還要孤單地承受著因為這使命,而帶來長期的痛苦與屈辱,他自然會對上主的呼召與動機感到疑惑,然而也往往就是在這種痛苦的張力之下,人才更能體會到上主複雜的心情。所以上主之前要他看陶匠在形塑器皿的過程,讓他體會到有時服事的人,往往一方面痛苦,也一方面期待上主的手,如倪柝聲弟兄的詩歌裏有這樣的例子「求祢留下剝奪的手給我」。潘霍華也有類似的經歷,在他的《獄中書簡》中,也有類似的句子,後來被譜成泰澤的詩歌:「主,引導我心思歸向於祢。在祢內有光,祢不捨棄我。在祢內有援助,在祢內有堅忍。縱然我沒認清祢的安排,但我知道這路是為我而開。」上主有時會讓我們經歷一些難處,雖然我們無法瞭解祂讓我們如此經歷的整個理由,但卻知道祂有更高的旨意。如果是你,你是否也會願意堅持下去等到上主的旨意顯明呢?

【經文默想】

耶利米書20章9節
我若說:「我不再提耶和華,也不再奉他的名講論」,我心裏便覺得似乎有燒着的火悶在我骨中,我忍受不住,不能自禁。

詩篇2篇 如同陶匠手中的器皿

【默想】

請閱讀經文後,安靜默想,
有哪句話或哪一個詞你特別有感觸,
就以此領悟作為祈禱。

路加福音18章18-30節 富有的官

【默想】

從這位富有的官對耶穌的提問,顯示了他對信仰是認真的,因為他並不是要問如何得到地上的幸福,他問的是永生的事。於是耶穌問他在地上與人的關係或倫理如何,也就是十誡中後五誡的要求:如「不可姦淫;不可殺人;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見證;當孝敬父母」等,這時他回答:「這一切他都從小遵守了」,表示出這些對他而言不是難事,他是一個從不傷害他人的人,但其實他所說的這「一切」,並不等於律法或誡命的「一切」。因為律法或誡命中更重要的一部份是「對上帝的態度」,既然他從小就認得律法,那麼他若真的認得上帝的話,或真的嚮往「永生」,他一定能認清永生的價值,所以耶穌提醒他:其實「你還缺少一件…」這是關鍵性的「一件」,認清這一件,才能真正愛上帝以及愛人,才可以「承受永生」,這「一件」是一種價值的抉擇,「為了得著那上好的福份,願意放下眼前所擁有的一切嗎?」也就是說,他的心中不能為眼前的任何利益所羈絆。天路客必須「放下許多的包袱」,如同耶穌的解釋「凡是為上帝的國撇下房屋,或是妻子、兄弟、父母、兒女的,沒有不在今世得更多倍,而在來世得永生的。」(第29, 30節)以上的要求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我們或許財產不一定很多,但心中必須能「不為今世的價值所羈絆」(也就是「撇下」的意義),並能「為弱勢者付出」(也就是「賙濟」的意義)。綜觀福音書,沒有跟隨者是不需「撇下」的,並且要撇下到一個地步,甚至願意放下自己的人生規劃,求主使用,如同擘開的餅被分給眾人,使他們得到飽足的福份。試問你對永生真的如此嚮往嗎?你真的願意跟隨基督而撇下所有嗎?

【經文默想】

路加福音18章29-30節
耶穌對他們說:「我實在告訴你們,凡是為上帝的國撇下房屋,或是妻子、兄弟、父母、兒女的,沒有不在今世得更多倍,而在來世得永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