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年.合時儀文 19 (常年期 24)

丙年(路加年).合時儀文 19 (常年期 24)

,
  • 週四
  • 週五
  • 週六
  • 主日
  • 週一
  • 週二
  • 週三

【文字內容】

  • 經課一
  • 詩篇
  • 經課二

耶利米書13章20-27節 如糠秕被曠野的風吹散

【默想】

這段經文呈現出一種相互反問的情況,嘗受苦果的百姓會問:「這一切的事為何臨到我呢?」上主透過先知的反問則是:「你不肯潔淨,還要等到幾時呢?」當時國家的命運已明顯呈現出敗像,百姓處在戰亂與亡國後果的過程中。當初國家的領袖、社會的主流,都將國族的命運與盼望寄託於外在的強權上,這些強大的鄰舍,過去曾一度是盟友,如今卻成了「轄制者」,這又能怪誰呢?其實這往往是人的軟弱,我們總是看重眼前的勢力,倚靠看得見的世俗力量,而不容易倚靠看不見的上帝。我們很容易忘記上帝過往在我們身上的恩典,陪伴我們度過的危機,一旦危機過去,我們就很自然地又回到對世俗力量的期待中。這種劣根性往往很難改變,有如要人改變天生的膚色,要花豹改變與生俱來的豹紋一般。總是悖逆的我們,要等到何時才願意潔淨呢?求主賜給我們信心的眼睛,能看到主的榮耀,單單仰望祂,除祂以外別無依靠。

【經文默想】

耶利米書13章22-23節
你若心裏說:「這一切的事為何臨到我呢?」是因你罪孽甚多。你的下襬揭起,你的腳跟受傷。古實人豈能改變皮膚呢?豹豈能改變斑點呢?若能,你們這善於行惡的便能行善了。

詩篇14篇 有誰尋求上帝的沒有?

【默想】

請閱讀經文後,安靜默想,
有哪句話或哪一個詞你特別有感觸,
就以此領悟作為祈禱。

提摩太前書1章1-11節 假教師

【默想】

保羅特別提醒提摩太要防範一些假師傅,他們在「傳別的教義」,把信仰弄得複雜了,一會兒是家譜,一會兒是傳說等等,反而模糊了福音的真諦,混亂了上主的要求;祂對我們生活上的指引,更是被搞得莫衷一是,造成了方向上的混亂。其實上主所要的就是要人活出愛,簡單地說,實踐這愛需要發自內心,先從清潔的心出發,這是指我們要有單純的初衷,保持住內心的清純;無虧的良心,就是立意不虧負別人,不存心佔他人的便宜,或使人受損;無偽的信心,表示我們寧可自己受損也不要害人,在一切的事上,不靠自己,更要耐心地等候上主的工作。儘管有時立意是善,但是憑著血氣之勇,往往不能成事。我們平常為人處事,當以上述這些向度作為標準,用來反省我們的心態是否正確,檢討我們的出發點,是否是出於「清潔的心、無虧的良心、無偽的信心」?最後,保羅說命令的總歸就是「愛」,你如何實踐這教導呢?

【經文默想】

提摩太前書1章5節
但命令的目的就是愛;這愛是出於清潔的心、無愧的良心和無偽的信心。

【文字內容】

  • 經課一
  • 詩篇
  • 經課二

耶利米書4章1-10節 上主的憤怒

【默想】

今天的經文是一連串「悔改的呼籲」的回顧之一,上主一直給以色列或猶大悔改的機會,一直呼喚他們要回轉,也就是「回來」的意思。「回轉」除了心態上要真實地悔改外,行動上也要有所呼應。經文提到要他們先從除去偶像開始,上主是「忌邪」的主,不可能讓百姓在信仰上含糊。行動上他們要行割禮,因為這是他們與上主立約的記號。如今他們表示願意回到這個與上主立約的關係中,就要以這個儀式作為記號。此外,割禮也是除去污穢的象徵,他們也要藉此除去心靈的污穢,重新專心地依靠上主,等候祂的引領來度過危機。此時,千萬不要做一些無意義的事,如同將種子撒在荊棘裏,這是無效的撒種,不會結出果實來。所以他們不需要一邊回轉,一邊又要去作其他的努力,如尋求各樣的政治結盟等等。他們的領袖們也不要隱瞞危機,更要吹起危機的號角,招聚百姓面對困難。然而這樣的呼籲,似乎沒有得到正面的回應,百姓的領袖仍然欺哄大眾,明明已到燃眉之急,他們還說「平安!」這實在是一種無解的局面,無怪乎上主的怒氣仍在他們當中,無法熄滅。話說回來,當我們感到與上主疏離了,日常生活的秩序亂了,靈性生活也荒蕪時,靈性危機的徵兆,這時我們應該要即時回轉,不只是心態上要悔改,還在在行動上改變原來生活的方向,重申與主所立的約,除去心中的污穢,悖逆。求聖靈充滿我們,恢復聖潔的生活。當遇見信仰的低落,與主關係疏遠時,你會如何面對呢?你會採取哪些步驟來度過靈性的低潮或危機呢?

【經文默想】

耶利米書4章1-2節
耶和華說:「以色列啊,你若回轉,回轉歸向我,若從我眼前除掉你可憎的偶像,不再猶疑不定,憑誠實、公平、公義指着永生的耶和華起誓;列國就必因他蒙福,也必因他誇耀。」

詩篇14篇 有誰尋求上帝的沒有?

【默想】

請閱讀經文後,安靜默想,
有哪句話或哪一個詞你特別有感觸,
就以此領悟作為祈禱。

彼得後書2章1-10a節 上主的審判與拯救

【默想】

從初代教會開始,假先知、假師傅從來沒有缺席過,他們之所以能令信徒沒有戒心,就是因為他們披戴著敬虔的外表,表面上也傳講有關基督或福音,但是他們往往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暢銷書《心靈地圖》的作者派克醫生,在他另一本著作《邪惡心理學》中提到,最危險的謊言就是一半為真,一半是說謊,這樣會使人卸下心防。這類的假師傅還是可以慢慢觀察出來,除了教會常常要有正確的真理教導,讓會友熟悉聖經、有分辨的能力外,假師傅的表現往往是為了圖利自己、高抬自己,生活也不會持守聖潔。現代的假先知,往往會不擇手段,先求能進入信仰的群體之後再說。比方他們會表示,他們願意無償地在教會服事或工作,只求先給他們進入信仰的群體中的服事圈,這樣他們就先取得「話語權」,成為所謂的「教師」,他們往往會特別照顧教會中「有權勢」的人,與特定的人關係濃得化不開,因為將這些人照顧得無微不至,無形中就壟斷了受照顧者與家人或其他友人的關係,久而久之這些人就只聽到一面倒的「指導」,漸漸地就會被洗腦般地對假教師言聽計從,於是他們所收到的利益,遠超他們所應得的。接著他們就會開始離間牧者與信徒的關係,當受他照顧的人到一定的人數時,他們就會形成某種勢力,接著弱化、或趕走牧者,如果教會中有人看清楚他們面目,他們就展現其勢力,讓人知難而退,久而久之整個教會都會淪陷了。今天的經文從第4節開始,強調上帝的公義,上帝既然連犯罪的天使都不寬容,祂也絕不放過那些混亂教會的假師傅。從初代教會以來,這些事就一直沒有停過。我們應該如何預防這些試探?你所屬的教會是否有破口,以致讓「假師傅」們可以輕易地進到「羊圏」中呢?

【經文默想】

彼得後書2章1-2節
從前在民間有假先知起來;同樣,將來在你們中間也會有假教師,偷偷地引進使人滅亡的異端。他們甚至不認買他們的主人,自取迅速滅亡。許多人會隨從他們淫蕩的行為,以致真理之道因他們的緣故被毀謗。

【文字內容】

  • 經課一
  • 詩篇
  • 經課二

耶利米書4章13-21,29-31節 審判如旋風

【默想】

縱然危機就在眼前,我們看到兩個畫面,一個是上主藉著先知耶利米,仍在呼籲著要他們悔改:「耶路撒冷啊,你當洗去心中的惡,使你可以得救。惡念在你裏面要存到幾時呢?」(第14節)同樣地,艱難的時刻仍在進行,毀壞也在繼續著,大旗、角聲等戰爭的腳步越來越近,這樣的情況「要到幾時呢?」這一切讓先知心痛(第19節),不禁嘆息早知如此,又何必當初呢?他的用語是「你的作風和行為招惹這事;這是你罪惡的結果,實在是苦,刺透了你的心!」先知的心痛,上主的心也痛。另一個畫面則是此時的猶大人仍不知悔改,她仍在打扮,畫上眼影,穿上大紅色的衣服,仍然想著不著邊際的方法來迴避災禍。在這段經文我們看到猶太人冥頑不靈的情況,也看到先知不放棄的呼籲,更理解到上主的心痛。祂是不可能不審判的,因為這樣未必對百姓是好事,祂審判雖有長遠的意義,但上主仍不免為祂的子民感到心疼。你能體會這樣的心情嗎?擔負先知的角色,耶利米帶著感情的事奉,在情感上是容易「心痛」的,但你覺得我們能不帶感情的服事嗎?

【經文默想】

耶利米書4章17-18節
他們包圍耶路撒冷,好像看守田園的,因為它背叛了我。這是耶和華說的。你的作風和行為招惹這事;這是你罪惡的結果,實在是苦,刺透了你的心!

詩篇14篇 有誰尋求上帝的沒有?

【默想】

請閱讀經文後,安靜默想,
有哪句話或哪一個詞你特別有感觸,
就以此領悟作為祈禱。

約翰福音10章11-21節 耶穌是好牧人

【默想】

這段經文是耶穌用「好牧人」的比喻,來講解自己的身份,然而祂的身份與任務已是遠遠地超過一般牧羊人的經驗了。所以祂的比喻就變得十分艱澀、難懂,甚至被誤認為祂是「被鬼附了」,或是「瘋了」。照耶穌的說法,好牧人與雇工的不同,在於他們與羊的關係。對雇工而言,羊是他的生財器具,為了營生,他必須照料羊群。好牧人與羊之間存在一種特殊的關係,是有情感的,「我認識我的羊,我的羊也認識我」,耶穌用了一個讓較難人明白的類比,「正如父認識我,我也認識父一樣」,祂還加上了「並且我為羊捨命」。所以好牧人可以分辨出屬於祂照料的羊,祂的羊也認得出祂的聲音。這種差別在平常可能不易分別。但是遇到危機時就不同了,雇工會先考慮其自身的安全,因為若失去生命,再多的收入也沒有用。好牧人卻會奮不顧身地照顧祂的羊群。經文中耶穌也強調,祂的捨命不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而是祂主動「自己捨的」,而且「捨命是為了得回生命」。此外,好牧人還有一個任務,就是要招聚那些屬於祂、但是當下還不在這個羊圈中的羊,使他們聯合成一個群體,歸於一位牧者。以上的比喻包含了祂作為彌賽亞的使命、任務、與天父上帝的關係,也提到了祂的復活,及最後救贖的完成。難怪當下的猶太人聽不明白。請問你能明白耶穌所說的好牧人嗎?從這比喻中,你與這位牧人的關係是否如經文中提到的,祂認識你,而你也認得出祂呢?

【經文默想】

約翰福音10章14-15節
我是好牧人;我認識我的羊,我的羊也認識我,正如父認識我,我也認識父一樣;並且我為羊捨命。

【文字內容】

  • 經課一
    啟應文
  • 經課二
  • 福音書

耶利米書4章11-12,22-28節 對耶路撒冷的審判
詩篇14篇 有誰尋求上帝的沒有?

【默想】

今天的經文是耶利米在這一連串的毀壞過程中,進入更深一層的反省而作的詩,他看到百姓的愚頑,引來了上主的審判,竟然還執迷不悟,這就是人類的罪性。罪帶來的悖逆,明知上主,卻不認祂,明明與祂立約,卻故意背約,常常因短期的近利,故意放棄長遠的福份,這樣的「罪性」不只危害以色列,上帝選民的社會,也不只危害了整個人類的社群,更危害到了整個創造的秩序。從第23節開始,耶利米就看到罪的破壞性,受造界彷彿回到創造之前的混亂,所以「地是空虛混沌,天也無光」,大地也不穩定,「大山、小山都搖來搖去」,「人或其他的活物如飛鳥也都躲避」,因為大地不再適合生存了,所以在大地中耕耘的人,他們的努力也是徒然,因為地要變得荒涼。所以以色列人對上帝的背叛,是人類背叛的縮影,這些背叛的結果是世界開始「脫序」,這些現象與我們現在世界的危機經驗吻合。因此讓我們想到所謂「救贖」,這不只是人類得到拯救而已,更是包括了整個受造世界的修復。所以我們可以想像,上主透過先知,不斷挽回祂的百姓,也是上主對人類召喚的寫照。參與悔改,引人進入救贖的恩典,都是關係到整個受造的世界。你如何看待「人類對造物主的疏離是這個受造世界種種問題的核心」這個看法呢?從這個角度你如何看待我們所從事的福音工作呢?

【經文默想】

耶利米書4章27-28節
耶和華如此說:「全地必然荒涼,我卻不毀滅淨盡。因此,地要悲哀,天上也必黑暗;因為我言已出,我意已定,必不改變,也不由此轉回。」

提摩太前書1章12-17節 耶穌基督為罪人而來

【默想】

保羅像許多歷代偉大的聖徒一樣,當他回想自己蒙恩的經歷,就是感到不可思議,「我從前是這樣的褻瀆、侮慢上帝的人,竟然還蒙了憐憫,可以服事祂」。保羅深深明白「基督耶穌到世上來是要拯救罪人」,耶穌基督是為了罪人來到世上的,如果這樣的話,罪人就應該歡迎祂來到世上。所以保羅一點也不介意,也滿懷恩典地說:「罪人中我是罪魁」,因此他比什麼人都歡迎基督來到世上。只要是對人有幫助的情況,他都樂於坦承自己的過往,分享他人生的經歷。你覺得你過往人生的經歷中,有些什麼可以顯出上帝在你身上的工作,幫助人因此也能蒙受恩典呢?

【經文默想】

提摩太前書1章15-16節
這話可信,值得完全接受:「基督耶穌到世上來是要拯救罪人」,而在罪人中我是個罪魁。然而,我蒙了憐憫,好讓基督耶穌在我這罪魁身上顯明他完全的忍耐,給後來信他得永生的人做榜樣。

路加福音15章1-10節 迷失的羊和失落的錢幣

【默想】

失錢與失羊的比喻,都是指物件的擁有者並不因為還擁有的東西其價值有多高,就放棄了找尋所失去的少部分;因為他們都以為所失去的是不可替代的。像是還擁有九十九隻羊的牧人,或是還擁有九塊錢的婦人,都竭力地找尋失去的「那」一隻羊,或「那」一塊錢。上主對人也是如此,所以祂盡力地找尋,並且為失而復得而大大的歡喜。祂會珍惜獨一無二的你。請問你是否也看到那一隻走失的羊?你如何協助使他能被尋見呢?

【經文默想】

路加福音15章7節
我告訴你們,一個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這樣為他歡喜,比為九十九個不用悔改的義人歡喜還大呢!

【文字內容】

  • 經課一
  • 詩篇
  • 經課二

耶利米書5章1-17節 審判要臨到耶路撒冷

【默想】

請留意今天的經文中上主與耶利米的對話,他們在開始時環繞著一個問題,上帝需要對以色列—猶大家作如此重的懲罰嗎?於是他們對話的模式猶如當年上主與亞伯拉罕在創世記十八章22-33節中為了所多瑪城的對話「假若那城裏有…義人?」今天上主也反問耶利米:「你們要走遍耶路撒冷的街市,在廣場尋找,看是否有人行公平、求誠實;若有,我就赦免這城。」行公平,是按著上帝公義的社會生活;求誠實,是心口合一的信仰。因為百姓在崇拜或獻祭中雖然唸唸有詞,但心裏卻以為上主是可以「欺哄」的,安撫了上帝之後,就可以摀著良心,行不公義之事。可見錯誤的信仰所帶來的是錯誤的價值觀及偏差的行為,更何況這些人是「應該知道」上主的法則(參第5節),但他們卻不想要有任何的規範。所以第7節中上主沉痛地說道:「我怎能赦免你(以色列)呢?」造成他們所作所為的罪惡,其關鍵是在於他們以為「不會的,災禍必不臨到我們,我們也不會遇見刀劍和饑荒。」他們甚至認為「先知不過是一陣風,道不在他們裏面;…」這樣的信仰及觀念一直存在於以色列人當中,請參考先知西番雅的話:「…耶和華必不降福,也不降禍。」(參番一12),這是一種將上主聊備一格的作法,既不讓祂對我們的生命有影響力,也不讓祂的要求(就是祂的法則)對我們的價值觀產生改變。這樣的信仰為當時的社會帶來很壞的影響,為他們的族群帶來巨大的災難。請問你是否有意無意地將上帝「聊備一格」,不肯真誠面對呢?對上主的信靠是否真的影響到你的生活方式?我們是否也會只期待上主祝福我們所想要的行動,而不希望祂給我們的方向與規範嗎?

【經文默想】

耶利米書5章1節
你們要走遍耶路撒冷的街市,在廣場尋找,看是否有人行公平、求誠實;若有,我就赦免這城。

詩篇94篇 上主的管教

【默想】

請閱讀經文後,安靜默想,
有哪句話或哪一個詞你特別有感觸,
就以此領悟作為祈禱。

提摩太前書1章18-20節 常存信心和無虧的良心

【默想】

這段簡短的經文背後是當時的教會處在危難之中,提摩太臨危授命,要解決教會的紛爭,特別是在真理上的維護。保羅將這個使命「交託」給提摩太,也是授權給他,他也需要回報處理的進度與結果。而且這項託付不是保羅個人的意思,也是教會託付提摩太的職分,「從前指著你的預言…」指的就是提摩太授職時的「預言」或誓言,(參提摩太前書第四章11-14節)。我們看到此刻提摩太領受了來自教會與使徒的一項艱鉅任務,猶如要打一場屬靈的戰爭,這是他蒙召接受教會的職分時,受託使命的一部份,他需要認真以對。面對丟棄良心的褻瀆者,不能以其人之道來對付,而是更要以「無愧的良心」行事。良心是感應上帝引導的機制,丟棄良心的人在信仰上很容易觸礁,因此更需要堅持我們內心的信念。請反省,你在事奉上、在處理教會的事務上,可有做到無愧於自己的良心及信仰嗎?

【經文默想】

提摩太前書1章19節
常存信心和無愧的良心。有些人丟棄良心,在信仰上觸了礁。

【文字內容】

  • 經課一
  • 詩篇
  • 經課二

耶利米書5章18-31節 百姓喜愛假預言

【默想】

上主藉著先知耶利米再次表明了百姓們的「結局」,他們將要被擄到外邦去,國家要滅亡,社會將崩解。這樣的結局主要還是因為這個社會的不公義已經到了一個無法挽回的地步,這個社會的信仰與良心的宗教領袖們,也都成為了墮落的一群,先知藉預言發財,祭司們則把持著權力;在這樣的社會「即使想作好人都很難」。造成這樣的情況,主要還是來自於錯誤的信仰,他們相信上主好比是一位很好欺哄的「老好人」,只要說些「好話」,作作樣子,祂就會按時賜恩福。他們不希望上主的法則帶來任何影響,尤其是不合他們私欲的規範,然而造物的上主還是有規範的,在第22節說道:「我以沙為海的界限,作永遠的條例,使它不得越過。波浪洶湧,卻不能勝過;怒濤澎湃,仍無法越過。」這說明創造世界的上主是有「底線」的,祂定下了自然界的界線,也定下了社會公義的準則。以為上主容易欺哄,就可以忽視祂的法則,是非常危險的,因為這樣的信仰實踐導致了以色列社會的亂象。上主似乎已經不能再容忍了,想要「打掉重練」。請再默想:你與上主的關係,祂的法則、旨意是否也是你有所為或有所不為的準則呢?你的祈禱是否真誠,而不是欺哄?

【經文默想】

耶利米書5章22節
你們難道不懼怕我嗎?在我面前還不戰兢嗎?這是耶和華說的。我以沙為海的界限,作永遠的條例,使它不得越過。波浪洶湧,卻不能勝過;怒濤澎湃,仍無法越過。

詩篇94篇 上主的管教

【默想】

請閱讀經文後,安靜默想,
有哪句話或哪一個詞你特別有感觸,
就以此領悟作為祈禱。

彼得後書3章8-13節 願人人都悔改

【默想】

經文顯示上主的時間觀與我們不同,但可以知道的是,不管千年或一日,祂在永恆中不止息地工作著。雖然活在時空中的我們,看祂的應許似乎遲遲未實現,其實並非是拖延,因為祂有祂的時候,非我們所能建議的,我們只能耐心地等候,這就是信心的功課。另一方面,時間就是機會,上主的心意是期待人人得享祂的恩典與眷佑。這點在他處經文中也多次提及,如保羅提醒提摩太:「上主願意萬人得救」(提摩太前書二章4節),先知以西結所傳達的話:「惡人死亡,豈是我所喜悅的呢?我豈不是喜悅他回轉離開所行的道而存活嗎?」(以西結書十八章23節)。上主的心意主要是愛與恩典,而不是懲罰與毀滅。然而,我們若以為上主是耽延了,以致不能體貼主的心意,放棄了堅持到底的決心,同時也失去了信心的話,到那日子突然來到時,我們就必然羞愧。請想想,我們要如何努力地生活,見證信仰,享受恩典,同時等候上主應許的實現?

【經文默想】

彼得後書3章8-9節
親愛的,有一件事你們不可忘記,就是: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主沒有遲延他的應許,就如有人以為他是遲延,其實他是寬容你們,不願一人沉淪,而是人人都來悔改。

【文字內容】

  • 經課一
  • 詩篇
  • 經課二

耶利米書14章1-10,17-22節 向上帝求醫治

【默想】

今天的經文中,我們看到一段心情複雜且矛盾的對話。在開始第1-6節承襲了上文,上主向先知說明了以色列,也就是祂的百姓將要受到的懲罰。在第7-9節是先知的回應,他認同百姓所作所為是得罪了上主,所以他說:「我們承認自己的罪惡和我們祖先的罪孽,因我們得罪了你。(第7節)」但同時他也要求上主說:「求你記念,不要違背你與我們所立的約。」(第20節)。是的,先知無法為百姓辯護什麼,但他知道上主的心情,祂關愛祂的百姓的,所以他直接問:「祢全然棄絕猶大嗎?祢的心厭惡錫安嗎?」這讓我們看到上主與我們立約是多麼大的恩典,在無法為我們的罪辯護時,或在我們承擔不了自作孽的後果時,甚至後悔我們已經做了背約行動,在悔恨中的我們,最後只能信靠守約的主。因為上主若守約,我們就有一線生機,得救就有望了。你是否也能如先知的祈禱:「我們的上主啊,我們要等候的,不就是祢嗎?」

【經文默想】

耶利米書14章22節
外邦虛無的神明中有能降雨的嗎?天能自降甘霖嗎?耶和華-我們的上帝啊,不是你嗎?我們要等候你,因為這一切都是你所造的。

詩篇94篇 上主的管教

【默想】

請閱讀經文後,安靜默想,
有哪句話或哪一個詞你特別有感觸,
就以此領悟作為祈禱。

路加福音22章31-34,54-62節 彼得三次不認耶穌

【默想】

在受難的前一刻耶穌不忘堅固門徒的信心,但祂先預告彼得將三次不認主,這是因為撒旦已經對準了目標要攻擊他。事先的預告,是讓他日後可以悔悟,因主已知道他會軟弱,並且願意接受他。耶穌也要門徒有危機意識,認真地預備未來可能須面對艱苦的日子。你心中是否有預備,有時主會讓我們經歷試煉,為要使我們成熟,也使祂得榮耀?無論結果如何主「都已知道,並且接受」,只要我們能醒悟地繼續在主的道上成長與助人。此外,當人在遇到突然的緊急狀況,往往來不及思考,這時人就會順著自己的本能行事,彼得知道身為門徒要跟隨主受苦,可是事情發展得太快了,他只能順著本能的反應行事,他順從了自己的懼怕而作出反應,所以否認自己與即將受苦的耶穌之間的關係。其實我們也有可能會如此反應,本能上先保住性命再說,但是當彼得聽到雞啼之聲後就醒覺了。你面對危機的反應,是跟著懼怕的感覺走?還是預備好與基督一同受苦呢?每次聖餐時,我們都被提醒,要分飲基督的苦難之杯,下次領受聖餐時,請特別專注我們的內心在領受主的杯時,同時也要在主前立志分擔祂的苦難。請問你是否做好這方面的心理預備?在生活或事奉上,你是否會順著本能,不自覺地「否認我們的主」?

【經文默想】

路加福音22章61-62節
主轉過身來看彼得,彼得就想起主對他所說的話:「今日雞叫以前,你要三次不認我。」他就出去痛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