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週四
- 週五
- 週六
- 主日
- 週一
- 週二
- 週三
【文字內容】
- 經課一
- 詩篇
- 經課二
耶利米書12章14節至13章11節 百姓如壞了的腰帶
【默想】
經文中,上主預示了百姓要被擄到幼發拉底河另一邊的巴比倫去,這是上主的管教。但是也同時預言了,百姓若回轉,也要重新建立他們。上主要先知作一個示範,要先知將腰帶藏在河邊洞穴中,假以時日,百姓就如同朽壞的腰帶一樣,經過了一段時間後再取出來時,已經破爛無用了。將來百姓被擄到大河的彼岸,經過了時間的作用,他們所失去的將會是他們的驕傲與狂傲。所以上主的管教是在懲罰中有恩典的考量,最終讓在其中受罰的人有機會在苦難中能煉淨生命中的雜質,也就是那些不討主喜悅的驕傲或自以為是。請回想,你可曾經歷過上主的管教?在管教中你失去了什麼?又得著了什麼?
【經文默想】
耶利米書13章9-10節
耶和華如此說:我要照樣敗壞猶大的驕傲和耶路撒冷的狂傲。這惡民不肯聽我的話,按自己頑梗的心而行,隨從別神,事奉敬拜它們;這惡民必像這腰帶,毫無用處。
詩篇79篇1-9節 拯救並赦免我們
【默想】
請閱讀經文後,安靜默想,
有哪句話或哪一個詞你特別有感觸,
就以此領悟作為祈禱。
羅馬書3章1-8節 上帝的義
【默想】
經文開始時承接了這書信前文的脈絡,若是「外表作猶太人的,不是真猶太人,只有裏面的割禮才是真的割禮」(羅馬書二章28,29節)的話,猶太人有什麼比別人強的呢?保羅強調猶太人傳統的可貴之處在於「上帝的聖言」交託給了他們,上帝的聖言其內涵就是「上帝的應許」,說明了上帝的心意。即便猶太人有負於這個託付,輕忽了應許,反而重視律法的字義,但這不能影響到上帝的計畫。若是因為人的不義,沒有達到標準,而顯出上帝的公義,那麼上帝對不義之人的憤怒或審判豈不是顯得上帝的「不義」嗎?保羅提醒這種想法,只是一廂情願,斷定了上帝只能施慈愛,不能有憤怒。然而羅馬書一開始就說明上帝對罪、對不順服、對以偶像代替上帝的忿怒。批評保羅所傳的福音會使人以為「行惡可以成就善」,這本身就是對上帝的福音的曲解。其實,「上帝的應許」才是救贖的核心,即便在歷史上猶太人好像沒有完成他們的託付,即便後來的教會也強差人意,有諸多的瑕疵,但是上帝還是要貫徹祂的旨意,要成就祂應許的方向,祂的目標是不會改變的。你是否想過我們是活在祂的應許中,也因祂的應許而能憑著信心在信仰的路上前行?
【經文默想】
羅馬書3章7-8節
若上帝的真實因我的虛謊越發顯出他的榮耀,為甚麼我還像罪人一樣受審判呢?為甚麼不說,我們可以作惡以成善呢?有人毀謗我們,說我們講過這話;這等人被定罪是應該的。
【文字內容】
- 經課一
- 詩篇
- 經課二
耶利米書8章1-13節 毫無羞愧的百姓
【默想】
有時我們會疑惑為何先知書常常會有相同而重複的信息,上主一再地對以色列—猶大宣告毀滅的結局。但是我們若細細地體會先知的信息,就可以感到上主透過先知所傳達的不只是字面的信息,更是上主受傷心情下的期許。試想,為何百姓一而再,再而三地悖逆呢?再嚴重的警告,難道他們都不在乎嗎?我們會發現原來百姓另有一種信仰,就是來自假的先知,這些假先知們並不是真正關心百姓的情況,或社會的安危,更不會在乎上帝的公義或應許,他們只是一昧地讓百姓感到「安心」,如第11節說:「他們輕忽地醫治我百姓的損傷,說:『平安了!平安了!』其實沒有平安。」他們所給的秘方並不能醫治百姓的傷痕,更不能改變不公義的群體,以及危機四伏的實況,當然也更不能扭轉國家、社群將受到懲罰的命運。他們是在販賣一種「廉價的福音」,讓人忘記真實的問題所在,反而只注重眼前的利益,以為可以存僥倖的心態,不理會上帝的懲罰。他們強化了社會不公義的結構,難怪上主要一再地發出警訊,希望百姓不要被蒙蔽而走「冤枉」路。請回想,現代教會流行的信息是否也有這樣的現象?是否是「引用聖經、用宗教的口吻,但信息卻與現代資本主義的精神毫不違和」?假先知是否也存在於今日的教會界中?
【經文默想】
耶利米書8章11-12節
他們輕忽地醫治我百姓的損傷,說:『平安了!平安了!』其實沒有平安。他們行可憎之事,應當羞愧;然而他們卻一點也不覺得羞愧,又不知羞恥。因此,他們必與仆倒的人一樣仆倒;我懲罰他們的時候,他們必跌倒。這是耶和華說的。
詩篇79篇1-9節 拯救並赦免我們
【默想】
請閱讀經文後,安靜默想,
有哪句話或哪一個詞你特別有感觸,
就以此領悟作為祈禱。
羅馬書8章31-39節 公義的上帝
【默想】
今天經文一開始就道出了整段經文,甚至是信仰核心的主題:「上帝若幫助我們,誰能抵擋我們呢?」這句話雖是問句,但其實是個命題。答案顯然是「沒有」。於是經文中其他的問句,都是在強化這個命題,「上帝既不顧惜自己的兒子,…豈不也把萬物和他一同白白地賜給我們嗎?」、「上帝所揀選的人….,誰能定罪呢?」一再地帶出一個關鍵:「有基督為他們死了,而且已經復活了,現今在上帝的右邊,也替我們祈求。」這體現了上帝的幫助、揀選、稱義的救贖,就是因為耶穌基督的受苦與復活。其實這又帶出了另一個問題形式的課題:「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於是保羅列出所有已知一切範疇的勢力,來說明「沒有任何勢力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這些勢力包括了:死亡與生命、天使與掌權的、現在的事與將來的事、高處的(指諸天之上的)與深處的(指地底下的)任何的靈界或形上的玄說、甚至別的受造(指以上的總結)等等,都不能叫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如果是這樣,我們還有何擔憂呢?只要我們堅定相信或接受基督的愛,就能面對一切勢力的挑戰。請認真地默想這段經文,若你對當下世界的走向、人類社會的發展感到悲觀,處處都是壞消息,情勢似乎告訴你,不如獨善其身吧,我們要如何對抗這樣龐大的勢力或趨勢呢?請想想這段經文的關鍵信息。
【經文默想】
羅馬書8章38-39節
因為我深信,無論是死,是活,是天使,是掌權的,是有權能的,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是高處的,是深處的,是別的受造之物,都不能使我們與上帝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裏的。
【文字內容】
- 經課一
- 詩篇
- 經課二
耶利米書8章14-17節、9章2-11節 惡上加惡
【默想】
今天經文從兩幅圖像作為開始,引發讀者對歷史的記憶。一幅圖像是在出埃及記的第十五章,百姓在瑪拉為苦水受懲罰的情形,另一副畫面是在民數記第21章百姓在曠野被毒蛇咬,又被銅蛇救的畫面。先知所在的時代,這些百姓雖然看到北國以色列已經覆滅,卻未因此得到教訓,社會的情況極其惡劣,姦淫、欺詐之事比比皆是,社會秩序幾近瓦解,公義蕩然無存。這樣的社會正是「想作好人,也無法成為好人」的窘境,結局似乎已經定了,所以先知只好哭泣,也代表著上主也只能「揮淚處分」祂的百姓了。請想想在我們的社會中,在還沒有到達「想作好人,也無法作好人」的情況前,我們從信仰的角度,信仰群體可以作些什麼呢?
【經文默想】
耶利米書9章6-7節
你居住在詭詐的人中;他們因行詭詐,不願意認識我。這是耶和華說的。所以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看哪,我要熬煉他們,考驗他們;不然,為了我的百姓,我該如何行呢?」
詩篇79篇1-9節 拯救並赦免我們
【默想】
請閱讀經文後,安靜默想,
有哪句話或哪一個詞你特別有感觸,
就以此領悟作為祈禱。
馬可福音12章41-44節 寡婦的兩個小錢
【默想】
這段經文提醒我們,耶穌的計算方式與我們很不一樣,祂不看外表的「數字」或「數量」,祂看重的是奉獻過程中信心的比例。在一般人的經驗中,越有錢,奉獻就越難,這就是因為人看的是眼前的數字。崇拜程序中奉獻儀式的真正的意涵,就是我們的奉獻是把從上帝那裏所得獻出來,所以我們的奉獻詩歌在《普天頌讚》中常用的有兩首,其歌詞分別是:「凡我向主所呈,都是主賜的恩,凡我所有都屬於主,是主託付僕人…」(《普天頌讚》第327首)另一首則是:「萬物都是從神而來,我將從神而來的獻於主…」(《普天頌讚》第644首),所以奉獻的儀式就是要表達出這樣的信念。請問每次奉獻時你是如何計算的,崇拜前你又是如何預備你的奉獻呢?
【經文默想】
馬可福音12章43-44節
耶穌叫門徒來,對他們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窮寡婦投入銀庫裏的比眾人所投的更多。因為,眾人都是拿有餘的捐獻,但這寡婦,雖然自己不足,卻把她一生所有的全都投進去了。」
【文字內容】
- 經課一
啟應文 - 經課二
- 福音書
耶利米書8章19節至9章1節 耶利米為猶大悲哀
詩篇79篇1-9節 拯救並赦免我們
【默想】
我們都感覺到,這個社會中充滿了各樣的陷阱,欺詐的手法日新月異,每天都收到各樣的假訊息,從退稅到家人被綁架等等,社會上彼此的信賴度越來越低。耶利米先知的時代與我們所處的時代也很相像,人們寧可接受假的信息,但對於先知預期到這樣的社會終必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卻無動於衷。所以先知要傳遞一個令他心痛的信息,他的心情也宛如上帝面對祂的百姓時的心境。今天的經文同時也顯示了先知耶利米人性的一面,他的情感極其豐富,「但願我的頭為水,我的眼為淚水的泉源,我好為我百姓中被殺的人晝夜哭泣。」再多的眼淚似乎都不夠支付他對族人之愛的代價。這不是一種感傷的眼淚,這是關愛到深處不捨的憂憤。正因為在危機的處境中,還有人為了人類群體而哭泣,表示這個社會還沒有麻木到極點,或許這也是黑暗中一絲微光與盼望吧。你也感受到我們社會的危機嗎?除了批評之外你會為此心痛甚至流淚嗎?冷靜的批判容易,帶著情感及眼淚的勸誡卻是另外一回事。
【經文默想】
耶利米書9章1節
但願我的頭為水,我的眼為淚水的泉源,我好為我百姓中被殺的人晝夜哭泣。
提摩太前書2章1-7節 一個上帝、一個中保
【默想】
在我們的公共崇拜中,最重要的事就是「一起祈禱」,一起向上帝祈禱是整個崇拜的核心,所以崇拜有時又稱為「公禱」(公共的祈禱)。今天的經文,保羅提醒了我們公共祈禱的面向,首先要為「人人」祈求,舊的和合本譯作「萬人」,意即不分「主內」或「主外」,為普天下上主兒女的益處祈禱。至於一般「禱告」,則包括了認罪、頌讚、感恩等等。「代求」一方面是指為了信仰的群體所在的社會守望,為國家在領導位置上的領袖們、為社會的事件、為社會中人能認識基督及其救恩等等獻上禱告。「感謝」則與聖餐有關,「聖餐」的希臘文就是「感恩」的意思,所以聖餐禮有時又譯作「感恩禮」,因為聖餐的基本意義就是為了上帝在基督耶穌裏向我們所施的救恩,獻上我們感謝的一個行動,這是一種對上主恩典的回應。請你藉這段經文,反省一下你個人的祈禱以及公共的祈禱生活的實踐或品質。
【經文默想】
提摩太前書2章1-2節
所以,我勸你,首先要為人人祈求、禱告、代求、感謝;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也要如此,使我們能夠敬虔端正地過平穩寧靜的生活。
路加福音16章1-13節 事奉上帝或財富
【默想】
這段經文其實是耶穌對門徒的講論,所舉比喻的意涵並不是要我們效法不義管家的「不義」行為,而是要我們注意不義的管家在剩下不多的時間內,為自己作最大的盤算。有時信徒們並未意識到自己時間的有限,有時也沒有意識到雖然時間有限,但我們仍有機會可以積極地將損失減到最少,甚至扭轉局面。你是否把握時間,即使到最後你都盡力為向基督交帳而作了一切可能的安排?經文最後對門徒的挑戰是非常重要,且不可迴避的抉擇:「你事奉那一個主?上帝?或瑪門?」只可選擇其一,沒有複選,也不能含糊不選,因為不選的意義也就是不選擇上帝為唯一的主。請問你的選擇是….?
【經文默想】
路加福音16章13節
一個僕人不能服侍兩個主;他不是恨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服侍上帝,又服侍瑪門。
【文字內容】
- 經課一
- 詩篇
- 經課二
耶利米書9章12-26節 流散百姓的哀聲
【默想】
經文一開始,上主就藉著先知提出了問題,「為什麼上帝的聖城,以及與上主立約的百姓所居住的地方,最後會變成荒涼之地呢?」接著上主給了一個非常申命記式口吻的答覆:「因為這百姓離棄我在他們面前所設立的律法,不聽從我的話,不肯遵行,反隨從自己頑梗的心行事,照他們祖先所教訓的隨從諸巴力。」意即百姓背離了上主的道,也就是「律法」的精神。他們不僅是心裏背離,他們的生活也不再遵循律法的教訓,他們拜偶像巴力,正是表示了他們要走自己的路。所以他們要為此吃盡苦果(其苦味如同茵陳,及膽汁般),遍地充滿了他們哀嚎的聲音。面對這種情景,他們這時所謂的智慧、力氣、財富完全沒有用處。失去了律法的實踐,他們就毫無特色,與周遭的異族埃及、以東、亞捫、摩押一樣,即便他們受了割禮,但在上主的眼中,與異教徒的剃頭習俗無異,一樣地毫無意義。在亂世中唯一有出路的人,就是那些所謂「聰明人」,因為他們是「認識」(或相信)上主喜愛施行慈愛、公義與公平的人。這些人無論是在繁華或苦難中,他們都不只是專注眼前,更信靠在上主那裏有慈愛。上主的「慈愛」(原文為Hesed)常在先知書中出現,強調一種「堅定、或堅持的愛」。上主是守約的主,即便我們背離,也招致懲罰,但是祂自始至終還是會向祂的子民守約施慈愛。明白這樣的人,就會看到盼望。在不順利的環境中,你能超越表象,看到盼望嗎?你如何體會或把握,在上主那裏有堅定的愛?
【經文默想】
耶利米書9章23-24節
耶和華如此說:「智慧人不要因他的智慧誇口,勇士不要因他的力氣誇口,財主也不要因他的財富誇口;誇口的卻要誇自己有聰明,認識我是耶和華,知道我喜悅在世上施行慈愛、公平和公義。這是耶和華說的。
詩篇106篇40-48節 上主記念自己所立的約
【默想】
請閱讀經文後,安靜默想,
有哪句話或哪一個詞你特別有感觸,
就以此領悟作為祈禱。
使徒行傳4章1-12節 靠耶穌基督的名得救
【默想】
因為耶穌的復活,以及一個殘疾人士在聖殿外被治癒,竟然使得滿城騷動。若要平息騷動,攻破「耶穌復活」的傳言,其實祭司與守殿官只要公佈耶穌的屍骨,表示祂已死了,那麼一切有關「復活」的風波都會平息,但顯然他們無法如此,「被釘十架的拿撒勒人耶穌是基督」,並且是「唯一的拯救」這個信念,已成為教會信仰的基石。使徒就是奉這位復活的基督之名,治癒了生來瘸腿的人。教會歷來也是奉這個名聚集,崇拜、作見證、抵擋黑暗勢力。兩千多年後的今天,基督的追隨者仍然如此堅信,依然奉被釘十架與復活的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來行事,以祂為生命的典範,雖屢有挑戰,但是根基依然穩固。你的信仰若是建立在其他的根基上,就一定不會穩固。請認真地想一想,你的信仰是建立在怎樣的信念上?
【經文默想】
使徒行傳4章12節
除他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着得救。
【文字內容】
- 經課一
- 詩篇
- 經課二
耶利米書10章1-16節 拜偶像帶來敗壞
【默想】
上主藉著先知再次提醒以色列家,他們必須要分辨,也必須要作抉擇:要敬拜那創造萬有的耶和華上主,還是敬拜那經過人手所造的偶像?要分辨出誰才能真正賜下福份給他們。那位創造萬有的上主、生命的源頭,對人的生命是有所指引的,所以祂會賜下「訓誨」,也就是那些舊約常提到的「律法」、「典章」、「道」等等;而那經人手所造的偶像,往往是膜拜者將其「所欲」投射在所造的偶像上,所以先知形容那是「虛無」的。兩者之間,對於人性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區別,從創造萬有的上主那裏,我們可以得著智慧,以及行動的力量。當時的以色列家作了錯誤的選擇,選擇了偶像,招致了種種不幸的後果。你呢?你能感受那看不見卻是充實的上帝,還是只看見自己欲求所投射的「偶像」呢?你要將你的生命委身於誰?
【經文默想】
耶利米書10章15-16節
偶像都是虛無的,是迷惑人的作品,到受罰的時刻必被除滅。雅各所得的福分不是這樣,因主是那創造萬有的,以色列是他產業的支派,萬軍之耶和華是他的名。
詩篇106篇40-48節 上主記念自己所立的約
【默想】
請閱讀經文後,安靜默想,
有哪句話或哪一個詞你特別有感觸,
就以此領悟作為祈禱。
哥林多前書9章19-23節 福音的僕人
【默想】
保羅用運動競技的得勝來形容自己的狀態。最好的運動員,通常都是身體有十分柔軟的韌性,並有效地使身體聽從自己意志的使喚,且耐力要足夠,能堅持到終場。同樣,在傳福音的過程中,保羅的生命表現了極大的彈性及柔軟度,他異常地堅持理想。面對不同的人,他都樂意接納,並從他們的角度去思考及表達,他有「同理心」,也有「原則」。所以,最後在互動中,讓這些人能接納並支持他的信仰。此外,他以自由人的身分選擇不自由,這是一種成熟生命的境界,在人生的賽場上,這樣的人才能贏得獎賞。請反省你的生命或福音工作上最沒有彈性的是哪一個部份?
【經文默想】
哥林多前書9章19節
我雖然是自由的,不受人管轄,但我甘心作了眾人的僕人,為贏得更多的人。
【文字內容】
- 經課一
- 詩篇
- 經課二
耶利米書10章17-25節 為被擄預備
【默想】
經文延續昨日耶利米先知時代的景況,以色列家將創造大地的上主,矮化成為受造之物;將賜人生命的主,當作是無生命的偶像;將賜我們生命的主宰當作虛無,將「虛無」的偶像當作生命的主宰。難怪上主的心要感到「受傷」。即便知道懲罰將速速來到,先知為了百姓,仍然向主求告,希望上主不要在怒中施行懲罰,而是在公平中管教百姓們。先知也點出了在背棄上主的氛圍或文化中,有些人的行為往往是不由自己、隨眾而行的。請問你是如何對待上主?對祂,你是用怎樣的態度呢?又是將祂放在你生命中的什麼位置?處身在不同於上主所期待的文化與社會脈絡中,及價值與信仰衝突的文化裏,你如何過自由且信靠地生活呢?
【經文默想】
耶利米書10章23-24節
耶和華啊,我知道人的道路不由自己,行路的人也不能定自己的腳步。耶和華啊,求你按公平管教我,不要在你的怒中懲治我,免得你使我歸於無有。
詩篇106篇40-48節 上主記念自己所立的約
【默想】
請閱讀經文後,安靜默想,
有哪句話或哪一個詞你特別有感觸,
就以此領悟作為祈禱。
路加福音20章45節至21章4節 富人與窮寡婦
【默想】
對宗教問題的討論,有時會過於虛玄,莫衷一是,亦無從落實在生活中。然而,一個人的實際生活方式,自然就會顯示出他是依循怎樣的信念生活。寡婦的兩個小文錢,就勝過高談闊論什麼是「信心」。其實若是真的能存謙卑的心與上帝同行,就不會處處爭高位,顯揚自己。若真心祈禱,就不會欺負無助的寡婦,若真正存心奉獻,就不會斤斤計較自己的需要。所以建議我們每天花點時間回顧,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對外在刺激的反應,對價值的優先次序等等,隱含了怎樣的信仰?
【經文默想】
路加福音21章3-4節
就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窮寡婦所投的比眾人更多。因為眾人都是拿有餘的捐獻,但這寡婦,雖然自己不足,卻把一生所有的都投進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