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年.合時儀文 21 (常年期 26)

丙年(路加年).合時儀文 21 (常年期 26)

,
  • 週四
  • 週五
  • 週六
  • 主日
  • 週一
  • 週二
  • 週三

【文字內容】

  • 經課一
  • 詩篇
  • 經課二

耶利米書23章9-22節 假先知被指責

【默想】

先知所描寫的那個社會似乎已壞到極處了,因為在信仰上代表這個社會的良心—先知(建制外的良知)、祭司(建制內的良知)都淪陷了,一個失去了社會良知的群體,很難再有力量起死回生。無怪乎,提到這群宗教人物,上主也感到憂傷。因為這樣的時代,需要先知傳遞上主的信息,但又因為是這樣的時代,先知的信息往往被視為異類,而先知似乎就是個悲劇的角色。我們知道先知是受差遣說上主要他傳講的「預言」(或信息),這預言不只是指向未來的預測而已,更是要指陳行惡道者的結局。那些為個人生計或利益而以「先知」的「形式」,或宗教的角度而譁眾取寵,又或為自己的好處,舌粲蓮花,假傳不屬於上主心意的「信息」者,會紊亂了信仰在群體中的功能,使真正先知的信息不彰,社會的良心麻木。你覺得什麼是我們現在社會的良心呢?什麼又是我們現代信仰的社群(教會)的良心呢?你能想像失去良知功能的團體或社會將是一個怎樣的社群呢?你是否在一個群體中扮演良知的角色,需要時能挺身而出?你是如何提醒一個群體正在走向令人的隱憂結局呢?如何可以使我們所在的群體,不會失去警惕的聲音、或失去反省的良心的作用或機制呢?

【經文默想】

耶利米書23章21-22節
我並未差遣那些先知,他們竟自奔跑;我沒有對他們說話,他們竟自預言。他們若站在我的會中,必使我的百姓聽我的話,又使他們回轉離開惡道,離開他們所行的惡。

詩篇91篇1-6,14-16節 上主,我的避難所

【默想】

請閱讀經文後,安靜默想,
有哪句話或哪一個詞你特別有感觸,
就以此領悟作為祈禱。

哥林多後書8章8-15節 基督為你們成了貧窮

【默想】

教會間彼此的捐助,正是信仰群體互為肢體的表現,如果一切只為自己教會著想而不顧其他教會有難,那就是一種徹底的本位主義了,這樣的群體,其實並不了解所有教會是基督身體的道理,教會應該同時也留意到友堂的需要,有計畫(不是一時衝動)地加以協助。能夠這樣行,主要是出於真正明白到基督原本富足,卻為我們成為一無所有的道理,而不會為自己保留。付出或為人獻出自己是對上主真正感恩的行動,也是整個信仰實踐的核心。你對上主、對基督是真的發自內心地感恩嗎?這感恩之情大過一切嗎?

【經文默想】

哥林多後書8章13-14節
我不是要別人輕鬆,你們受累,而是要均勻:就是要你們現在的富餘補他們的不足,使他們的富餘將來也可以補你們的不足,這就均勻了。

【文字內容】

  • 經課一
  • 詩篇
  • 經課二

耶利米書23章23-32節 上帝的話像大錘

【默想】

亂世中充滿了許多假先知,令人防不勝防。他們說自己領受了上帝的信息,有時也和真的先知表面相仿,聲稱自己的信息有特別「權威」的管道,如「上帝對我說…」或是透過什麼「異夢」…等等。然而,這些形象或聖經的話,透過他們的詮釋與應用,卻歪曲了上帝的旨意。一如在曠野中試探耶穌的撒旦,用的全是「經上說的話」;又如我們現代的許多牧者在講台上往往都是「引用聖經,語氣是宗教的,或是先知的口吻,但是說的內容卻是現代資本主義的精神」一樣。所以我們要能分辨誰才是來自上主的先知,誰是憑自己說預言的假先知。先知信息的根本精神來自上帝的話,上帝的話經過詮釋、宣講而發出信息,這是有力量的,如同火能煉淨我們信仰的雜質,如同大錘,擊碎一切愚頑的固執,也如在希伯來書4章12節所形容的,「上帝的道是活潑、有功效的,如兩刃的劍,甚至魂與靈、骨節與骨髓,都能刺入、剖開,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此外,聖靈也會為上帝的道作見證,因此我們的心靈也要常常保持敏銳,分辨從上主來的信息。所以聽道不一定是種享受的事,坊間「有趣」但帶虛假平安的講道比比皆是。真先知的道讓人親近上主,領人悔改,從偏行己路回到主的道上。假先知為要籠絡人心,強化自己的組織,最終是為了自己的利益。現代社會各種資訊傳播迅速,我們更需要有分辨的能力,這種分辨力要從日常就開始注意與培養,要多讀、有系統地讀上帝的話。你如何能夠專心聽道,作到「不批判」但又要能夠「分辨」的境界呢?

【經文默想】

耶利米書23章32節
那些以假夢為預言,又述說這夢,以謊言和魯莽使我百姓走迷了路的,看哪,我必與他們為敵。這是耶和華說的。我並未差遣他們,也沒有吩咐他們。他們對這百姓毫無益處。這是耶和華說的。

詩篇91篇1-6,14-16節 上主,我的避難所

【默想】

請閱讀經文後,安靜默想,
有哪句話或哪一個詞你特別有感觸,
就以此領悟作為祈禱。

以弗所書2章1-10節 上帝有豐富的憐憫

【默想】

經文開始的「你們」指的是外邦人,意即非猶太人,「我們」是指猶太人,意即選民。這兩類人都同樣陷在「非自由的狀態」,也就是「罪」與「過犯」之中。經文中的「你們」,保羅用「罪」來形容,這字的原意是「沒有射中靶心」,真實的狀態與生命要投射的目標有距離,於是就不自由地活在「今世的風俗」,「空中掌權者」,以及「悖逆的人心中運行的邪靈」所掌控的生活狀態,卻還自以為自由。另外,經文中的「我們」,保羅用「過犯」來形容,這字的原意是「走在不對的路上」,這樣也不可能到達原先所要到的目的地,於是生活就是「放縱肉體的私慾,隨着肉體和心中的意念去做」。保羅所提到的兩種人,可說是「半斤八兩」,都被一種扭曲了的心靈所綑綁,需要得到釋放,然而上帝都有「極豐盛的恩典」臨到他們,那就是透過「基督的死與復活」所帶來的恩典。「因過犯而死,與基督一同活過來」,這是救恩最核心的說明,這與我們的靈性有極大的關係。我們悖逆的靈性使我們成為可怒之子,但這個可怒之子,已隨基督的死而「死去」;我們卻因上主的愛與基督一同復活。看來這一切皆因上主豐盛的慈愛,使原本承受懲罰的「我」,成為承受恩典的「我」,也就是上主預備這個我是行善的我。你也經歷過這樣的心靈轉折嗎?你就是那行善的「我」嗎?成為「基督徒」的你又如何將這份基督的慈愛呈給世人呢?

【經文默想】

以弗所書2章10節
我們是他所造之物,在基督耶穌裏創造的,為要使我們行善,就是上帝早已預備好要我們做的。

【文字內容】

  • 經課一
  • 詩篇
  • 經課二

耶利米書24章1-10節 上主要領被擄的人歸回

【默想】

在上主的聖殿前,先知看到一籃無花果,其中有好的無花果,也有壞的無花果,從表面上看起來,它們的命運彷彿是一樣的,都要被擄到外邦,飽受充軍、遷徙、流落異鄉之苦,但是上主卻說這是祂的旨意,是祂「打發」(差遣)他們去受苦的。看起來兩種無花果都是同樣的命運,但是對那些認識上主,信仰堅定、且認真實踐的人,上主要保護他們,並最終要引領他們回歸故鄉。如果我們今日所遭遇的是不順利的景況,或在受苦中,對有真實信念的人而言,這是上主的差遣,為要能更「認識上主」,所以往往上主讓我們經歷不一樣的命運;但是同樣的命運對那些不真誠的人而言,是一種懲罰。你如何看待人生中的種種遭遇,特別是不順利的際遇呢?

【經文默想】

耶利米書24章6節
我要眷顧他們,使他們得福樂,領他們歸回這地。我也要建立他們,必不拆毀;栽植他們,必不拔出。

詩篇91篇1-6,14-16節 上主,我的避難所

【默想】

請閱讀經文後,安靜默想,
有哪句話或哪一個詞你特別有感觸,
就以此領悟作為祈禱。

路加福音9章43b-48節 歡迎你們中最小的

【默想】

這事件發生在耶穌登山變相之後,耶穌與門徒下了山,祂仍繼續地展示上主的權能與榮耀,但是門徒看到的只是醫病、趕鬼等奇蹟,卻沒有留意到那真正的奧祕,上主要透過特別的方式來顯現祂的榮耀,也就是「基督將要受苦」、「人子將要交在人的手裏」,門徒們沒有看到,也沒有想到會有這一面,無怪乎當基督受難時,他們是多麼地驚恐。不能真正明白基督徒的榮耀必須如基督一樣,要先經歷受苦,這樣的「信徒」往往就會在教會中爭名奪利,接待人時會看重外表的事。所以,不要忽略了基督是為我們而受苦,因此,我們也應該以受苦的心志,服務他人,哪怕是最不起眼的人,我們都不可以遺忘、忽視,在「傳福音」中,也不要刻意向人隱瞞基督的受苦,因為我們也要走上這條路,透過自己受苦(不是別人受苦),而彰顯上主的榮耀。你預備好受苦的心志了嗎?

【經文默想】

路加福音9章47-48節
耶穌看出他們心中的議論,就領一個小孩子來,叫他站在自己旁邊,對他們說:「凡為我的名接納這小孩子的,就是接納我;凡接納我的,就是接納那差我來的。你們中間最小的,他就是最大的。」

【文字內容】

  • 經課一
    啟應文
  • 經課二
  • 福音書

耶利米書32章1-3a,6-15節 耶利米買了塊地
詩篇91篇1-6,14-16節 上主,我的避難所

【默想】

就在猶太人國運即將覆亡之際,也就是巴比倫兵臨城下之時,先知耶利米因為先前的信息中宣揚「…上主必將這城交給巴比倫人…」,所以被判了「叛國」罪,囚禁在王宮的護衛兵院內。這時先知透過一個行動,深刻地表達了他對同胞的前途仍具信心,相信他所傳達的苦難,最終是會有出路的。他按著猶太的風俗,履行了他作為「有權利贖回被出賣的土地的親屬」,他在大庭廣眾之下,親自劃押簽字、找人公證,然後購買了他叔父的土地。在這段敘述中用了兩個關鍵的字「贖回」(padah),以及有權利親屬(go-al),這就如同在路得記中「有權利贖回的親屬go-al」就是波阿斯(之前另一個go-al放棄了),所以波阿斯就「贖回」了路得夫家的產業,也迎娶了路得,改變了拿娥米家的命運。有「權利」贖回是一回事,更要有「意願」,才能完成整個贖回的任務。耶利米先知在此危機時刻,藉著這個行動,象徵上主是有能力及有意願要救贖祂的百姓。另一方面,在亂世中「投資」購買土地,也是對前景看好的表現,表示相信光明就在黑暗不遠處。上主要他把地契封存,妥善放在瓦器中,表示這盼望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經過戰爭蹂躪的土地,終必要再興旺起來。在紛紛擾擾的世事中,有人看到的是眼前的陰霾,有人看到的是遠方的光明。請回顧你所經歷過最糟的是怎樣的情況?在其中你看到了怎樣的出路呢?

【經文默想】

耶利米書32章14-15節
萬軍之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如此說:你拿着這文件,就是封緘的和敞開的買契,把它們放在瓦器裏,以便長久保存。因為萬軍之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如此說:將來在這地必有人再購置房屋、田地和葡萄園。

提摩太前書6章6-19節 追求上主的公義

【默想】

保羅透過提摩太提醒我們,我們是「為此被召」,不是為了世上的物質;我們被召是為了追求以更高的生命境界或品質,來回應以及見證上主。所以門徒不能被其他事物分散了我們心靈的注意力。「知足」是重要的心靈修持的項目,是「敬虔」生活的重要操練,因為心靈的轉變,才能使我們對於在世上的生活方式,感到知足,因為「我已經得著最好的了」,然後才會專注追求所謂「更高的生命境界或品質」,也就是那些「公義、敬虔、信心、愛心、忍耐、溫柔」的德行。保羅形容這過程不可能沒有誘惑,但我們需要經歷「美好的仗」,才能堅持在要走的道路上。你人生的目標追求的是什麼?你是否被其他的事物分散了你的注意力呢?

【經文默想】

提摩太前書6章10-11節
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因貪戀錢財而背離信仰,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但你這屬上帝的人哪,要逃避這些事;要追求公義、敬虔、信心、愛心、忍耐、溫柔。

路加福音16章19-31節 拉撒路與財主
路加福音16章19-31節 拉撒路與財主

【默想】

接續本週經文的脈絡,這福音書的經課,再度引導我們進入價值觀,及人生態度的抉擇。經文中的「陰間」,在猶太人觀念中,是無好壞之分的,它不是「地獄」的概念,僅僅指的是人最後的去處。所以經文中財主在陰間受苦不是因為他有錢,而是因為他冷漠,無視於在他周圍已受苦很久的拉撒路。所以經文提醒我們,所謂「敬虔」不只是宗教上的知識,或心裏的感受,而是要在實際生活中體現出,對周遭的苦難、受苦的人們要有所感,也要為這個苦難的世界,付出一些行動。你如何生活,如何分配你消耗生命所獲得的資源等,都考驗著我們所謂的「信心」。請省察自己,你是否也會對周遭有需要的人視而不見呢?請想想為何經文中提到「如果打發拉撒路回去,他們的兄弟也不會聽從」呢?在這個充滿各樣欺詐、誘惑的社會中,你是否不小心,也越來越冷漠了呢?

【經文默想】

路加福音16章31節
亞伯拉罕對他說:『如果他們不聽從摩西和先知的話,就是有人從死人中復活,他們也不會信服的。』

【文字內容】

  • 經課一
  • 詩篇
  • 經課二

耶利米書32章16-35節 耶利米的祈禱

【默想】

經文中讓我們看到先知內心的困惑,上主既然已經預備了要把這城市交在迦勒底人的手上,為何又要慎重其事的要求先知找人公證買地呢?今天的經文只回答了一半,就是上主要將這城交給異族,雖然「在祂沒有難成的事」,祂曾用大能的手將百姓的先祖們從埃及帶到了這城,埃及是當時世界的強權,這是很奇妙及偉大的奇蹟,但為何今日當百姓再度遇到現時的世界強權時,上主不再出手幫助他們呢?過去他們是受欺壓的奴隸,只有上主可以幫他們。今日百姓已經變了,他們在這片恩典的應許之地上,可以過著自由的生活,他們可以抉擇,卻選擇了背離與他們立約的上主,選擇了「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背棄了上主對他們的教導,以及對他們的期許:要在公義的社會下,過一個與列國不同的生活。他們因為信仰生變了,使「宗教行為」產生變化,進而對公義社會的標準或理想也改變了;從他們開始向偶像巴力獻祭,情況就每下愈況,後來甚至以人為祭,慘絕人寰地讓自己的兒女作為犧牲的祭物,接著連上主的聖殿都被玷污了,耶和華的殿中,竟然還有其他的偶像在其中。他們的「政治行為」變了,君王、官長、祭司、先知等等,都行上主所厭惡的事。於是一個公義、公平的社會也逐漸瓦解。因為社會中出現了嚴重的傾斜,當公義的理念在上帝的百姓中蕩然無存之際,就產生了弱肉強食,弱勢的百姓根本得不到保護,試想若不行公義怎能得到上主的喜悅呢?祂怎能不管教以色列?蒙恩的我們可曾留意提防,若我們心靈的聖殿也荒涼了,甚至被玷污了,在心中事奉著兩個主,那麼我們道德與公義的標準也會悄悄地改變,我們的教會生活、社會生活也都會跟著變質,這就是信仰群體面對社會的不公義,無能為力的主因。你可曾靜下心來,回到問題的根本,反省一下自己是否不自覺中,對上主也不再專一,想要討好上帝,又要討好世界,信仰正慢慢地變質呢?

【經文默想】

耶利米書32章33-34節
他們以背向我,不以面向我;我雖然一再教導他們,他們卻不聽從,不領受訓誨,竟把可憎之偶像設立在稱為我名下的殿中,玷污了這殿。

詩篇119篇49-56節 上帝的話將我救活

【默想】

請閱讀經文後,安靜默想,
有哪句話或哪一個詞你特別有感觸,
就以此領悟作為祈禱。

啟示錄3章14-22節 在上主中的貧與富

【默想】

老底嘉教會的居民最能知道「不冷不熱」的感覺,因為他們城中的水源是來自城外的溫泉,經過了六公里的水道來到城內時,熱騰騰的泉水已經是不冷不熱的了。此外,老底嘉城的工商業很發達,煉金冶礦聞名,他們盛產黑羊毛,所以紡織業也很興盛。他們的製藥業也很興旺,以出產眼藥聞名。這一切他們引以為傲的盛產,物質上的興盛,在上帝眼中,卻缺乏了真正的黃金,他們雖紡織業出產很多布匹,但身上穿的卻有如赤身般的羞恥;雖然眼藥聞名,但百姓彷彿有眼疾似的,竟然視而不見。最關鍵的是他們的靈性狀況令人堪慮,經文中我們看到耶穌在他們的門外,這隱約表達了他們與主的關係很膚淺。若主不在我們的心靈中最關鍵的位置上,而是在「門外」,我們與主的關係就可能只是維持在形式上,無怪乎生活不冷也不熱。現代的信徒常被形容在信仰上失去真正的熱情時,就出現一種「很熱鬧的冷淡」的現象。現場熱鬧有餘,但在日常生活卻沒有信仰的熱忱與使命感。這現象也可反映在我們對文化與社會公義、聖潔生活上的無力,無法引領社會的轉化與更新。求主幫助我們,打開心門,與主共進筵席,重燃生命的熱情。請問你聽得到主在你我心門外叩門嗎?

【經文默想】

啟示錄3章20節
看哪,我站在門外叩門,若有聽見我聲音而開門的,我要進到他那裏去,我與他,他與我一起吃飯。

【文字內容】

  • 經課一
  • 詩篇
  • 經課二

耶利米書32章36-44節 我要作他們的上帝

【默想】

耶和華上帝最後終於回答了先知耶利米的困惑:「上主既然已經預備了把這城市交在迦勒底人的手上,為何又慎重其事地要求先知找人公證買地呢?」因為在一切敗壞中,上主的管教亦預留了恩典與出路,祂說:「因為我必使被擄的人歸回」,意即雖然這城因其自身的惡貫滿盈而被毀,但是上主仍預備了將來讓被擄的百姓可以回來,重新建造的機會。到了那時,那張經過公證的買地契約,就相當重要了。如果依眼前的情況,兵荒馬亂之際購買房地產是很不智的投資,若依未來重建時的榮景看,這是很有見地的投資。耶利米購地的行動,正好安慰百姓,說明上主在懲罰中仍然預留恩典。但是困難的是,正在面對眼下的艱難與管教的人,要看到未來恩典的出路,實在是不容易,特別是當我們在困難中祈禱未能立時得到回應時,能靜下來耐心等候人不多。靈性的探索越深,越有安靜與等候的力量。請問你如何能遇事則鎮靜?如何操練等候的功課呢?

【經文默想】

耶利米書32章42節
因為耶和華如此說:我怎樣使這一切大災禍臨到這百姓,也要照樣使我所應許他們的一切福樂都臨到他們。

詩篇119篇49-56節 上帝的話將我救活

【默想】

請閱讀經文後,安靜默想,
有哪句話或哪一個詞你特別有感觸,
就以此領悟作為祈禱。

雅各書5章1-6節 財富的敗壞

【默想】

這些被責備的富足人,他們所引以為傲的財物、光鮮的外表都將會腐朽,順境的日子也將換來災難的哭泣聲。雅各一如舊約的先知,重視信徒(或百姓)生活的實踐。這些人顯然不是好的雇主,忘記上主會垂聽冤屈者的吶喊。他們以不義的方式對待受聘雇的人,並以此而得的財富,支撐著他們奢華的生活,然而這些榮景在上主眼中只是「等候宰殺的日子」罷了,不會有好結果的。請反省,我們的信仰與我們的生活是否相稱?我們是否活出了來自信仰的價值觀?我們對他人是否公平?在批評上、在交易上,是否有虧欠他人?請切記我們對人的態度,也反映了我們內在信心的品質。

【經文默想】

雅各書5章4節
工人給你們收割莊稼,你們剋扣他們的工錢;這工錢在喊冤,而且收割工人的冤聲已經進入萬軍之主的耳朵了。

【文字內容】

  • 經課一
  • 詩篇
  • 經課二

耶利米書33章1-13節 懲罰後的醫治

【默想】

國家被圍困,自己又身陷囹圄的先知耶利米,再次向上主求告,雖然經文沒有顯示他禱告的內容,但可以想像他為兵臨城下的城市、為其中的百姓祈求解困而求告上主。另一方面他也可能求問如何解釋當下的景況,以及接下來將要如何。這段經文主要就是上主對他的回應。首先,這些事正好讓我們對上帝有更深入的認識,而不是流於表面,因為成事的是耶和華上主,建造的也是祂,當然如今拆毀的也需要經過祂。祂提到眼前的災難已成定局,一切已無法挽回,無須花力氣去抵擋巴比倫的大軍了。然而經文的第10節有了一個轉折。未來的「隱密事」,是這個將要荒涼的城市要被重新的建造起來,過去的傷痕要得到醫治,他們的罪要被赦免,傷痕要被治癒,城市要恢復往昔的光華,重新再聽到人們嫁娶的歡樂聲,且百姓要再次感受到上主的慈愛,草場裏再次有羊群,田裏也再有了作物,回到起初那樣的榮景。眼前的災難雖然還沒有過去,上主就向先知預示了將來的盼望。看來上主並未,也從未真正要放棄祂的百姓,但是因為過去的種種,過往對人、對友鄰的傷害,我們必須承擔這些後果。但懲罰不是目的,被管教後的「回歸」、「重建」才是目的所在。你可曾想過,此刻的際遇,正是上主要重建你的屬靈生命?

【經文默想】

耶利米書33章6-7節
看哪,我要使這城得以痊癒安舒,我要醫治他們,將豐盛的平安與信實顯明他們。我也要使猶大被擄的和以色列被擄的人歸回,並要建立他們,如起初一樣。

詩篇119篇49-56節 上帝的話將我救活

【默想】

請閱讀經文後,安靜默想,
有哪句話或哪一個詞你特別有感觸,
就以此領悟作為祈禱。

馬太福音19章16-22節 天上的財寶

【默想】

從這位富有的官對耶穌的提問中,顯示他對信仰是認真的,因為他並不是要問如何得到地上的幸福,他要問的是永生的事。於是耶穌問他在地上與人的關係或倫理如何,也就是十誡中後五誡的要求,如:「不可姦淫;不可殺人;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見證;當孝敬父母。」他回答:「這一切他都遵守了」,這顯示了這些事對他而言並不難,他就是一個從不傷害他人的人,但其實他所說的這「一切」,並不等於律法或誡命概念中的「一切」。因為律法或誡命中更重要的一部份是「對上帝的態度」,既然他從小就認得律法,認得上帝的話,若是真的嚮往「永生」,他一定能認清永生的價值,所以耶穌提醒他:「你若願意作完全人,去變賣你所擁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然後來跟從我。」這裏作完全人就是要「徹底」地跟隨主的話,就要進一步「變賣(捨去)所擁有的」、「賙濟窮人」、「跟從我」。在這裏「變賣(捨去)所擁有的」,這是「主權」的問題,門徒「似乎貧窮,卻是叫許多人富足的;似乎一無所有,卻是樣樣都有的」(哥林多後書六章10節),也就是門徒將一切所有的主權都交給主,我們只不過是管家而已,要照主人的心意管理,意味著「放下」我們自己設定的人生目標,讓主的旨意成為我人生的目標。至於「賙濟窮人」是指真正關心主所關心的人或事,上主需要有人將祂的關懷帶給社會上的弱勢者。「跟從主」是以基督為榜樣的人生。以上是所謂的「一切」,徹底的一切。你願意作一個「徹底的門徒」嗎?還是作一個「差不多基督徒」,給自己在世上的所有留一些空間?

【經文默想】

馬太福音19章21節
耶穌說:「你若願意作完全人,去變賣你所擁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然後來跟從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