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君華牧師/撰
接下來的主日,就是「棕樹主日」(Palm Sunday也譯作「聖枝主日」),是大齋期的最後一週,過了這個主日接下來就是「復活主日」(一般稱作「復活節」)了,傳統上棕樹主日接下來的一整個禮拜,我們稱作「聖週」(Holy Week或是受難週Passion Week),因為這一整週我們要集中經歷基督受難的過程,所以將之分別出來,因此是為「聖週」,同時亦是「受難週」。
「棕樹主日」是紀念耶穌騎著驢駒子光榮地進入耶路撒冷。耶穌進入聖城是耶穌生平行程中一個重要的「轉捩點」,進入耶城就是要面對苦難,「進入」本身就是一項光榮(榮耀)的行動,而且是以和平、凱旋的方式入城內,與城的另一邊正在巡防中威武的羅馬軍旅予人截然不同的印象,這暗示了彌賽亞不同於一般的行事。
接下來的聖週一、聖週二及聖週三,我們都會平靜地專注我們的主即將受苦的經歷,我們也逐漸地收斂心情,來專注於十字架的苦難與意義。
接下來的三天是重要的時刻,從禮拜四到禮拜六,又被稱為「逾越節的三日慶典」,其中聖週四主要是紀念主耶穌設立的聖餐,以及耶穌與十二門徒在最後的晚餐席間,耶穌親自為十二門徒洗腳,因此又稱「濯足日」;這兩件大事,成為這天崇拜的特別主題,即「設立聖餐」與「濯足禮」。這兩件事是基督親自的教導與示範,對基督徒的意義非比尋常。
禮拜五則是耶穌受難日,英文又稱為Good Friday,「Good」這個字的古語有「神聖」的意涵及用法,現代雖已不這樣使用,但循此思路,Good Friday即有「神聖週五」的意思。這一天中崇拜的時間點有兩個選項,因為耶穌受難到死在十架上的時間大約是在上午九點到下午三點,所以過去教會多選在聖週五的下午有特別的崇拜紀念耶穌的受難。然而近來為配合會友們白天仍在上班,所以多在禮拜五晚舉行主要的禮拜。
在形式上,有的教會是以走苦路(Via Dolorosa稱「十字架之路」Via crucis)的崇拜方式,信眾隨著聖經上基督受難歷程的記載,一站一站地以祈禱及默想來感受基督受難的經過。
另外,教會也使用「熄燭禮拜」(Tenebrae,「黑暗」之意)的方式,隨著崇拜中逐漸熄滅的燭光,我們經歷了基督在十架上受死後,突然來臨的那片黑暗。這樣的黑暗將會一直延伸到聖週六及復活的清晨之前。 所以聖週六往往是一片寂靜,入夜後通常會進行守夜禮,黑暗中等待復活黎明的曙光。過去因為大齋期中慕道班也進行受洗前的預備,所以都會邀請他/她們參與這兩個崇拜。到了復活節的清晨,當陽光射入黑暗的會堂,會友們就慶祝復活日的清晨崇拜。試著想像以下的畫面,當曙光照入聖堂,忍了四十多天未頌讚上主「哈利路亞」的信徒們,此時大聲歡呼「哈利路亞,主果然復活了」,展開了復活日一天中可能有的幾場崇拜,經過了大齋期預備的慕道友們,此時接受水禮,開始新的人生階段,一般會友們經過了大齋期內心的自省、懺悔與基督同釘,也與祂同活。所以這一週是靈性關鍵且重要的一週。歷來信徒都事先安排好時間,排開可能的行程,專心與基督同行這一個禮拜。
發佈留言